登录
账号
密码
登录
登录
温馨提示
asdjnhadkbnasondoasnlksnm
确定

院士介绍

蔡蔚

蔡蔚博士现任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是精进电动(股票代码#688280)创始人,“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他提出了各向异性电磁场有限元格式,发明了“发卡式”扁线绕组并率先应用于电动化汽车驱动电机,在高效稀土永磁电机、碳化硅(SiC)基功率电子控制器、油冷技术、振动噪音和新器件/新材料应用领域贡献卓著。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十余项奖励和荣誉;也是美国汽车新闻全球汽车供应商杰出创新贡献奖、SAE Forest R. McFarland奖等许多国际奖项得主。

  • 活动动态
  • 个人简介
  • 学术成果
09/04
2024

哈尔滨理工大学蔡蔚:助力电驱动产业升级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

来源:机经网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共同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联合协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24年8月29日至9月1日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本届论坛以“风雨同舟二十载 携手并肩向未来”为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在9月1日“节能与新能源方向专题分论坛二:20年创新突破,能源动力技术如何再升级?”中,哈尔滨理工大学博导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精进电动创始人蔡蔚发表题为 “助力电驱动产业升级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的演讲。哈尔滨理工大学博导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精进电动创始人 蔡蔚以下为演讲实录:今天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汽车电动化降碳电动化降碳实际是一个公益项目。降碳可能是大家都熟悉的事,我们国家二氧化碳年排放全球第一,60年累计排放全球第二,单位GDP排放全球第五,人均排放除以很大的分母以后还是第九,是全球平均数的1.8倍,这大概是我们国家二氧化碳的主要的情况。这些事排前几名基本都在这,大家一眼就看出来,一说二氧化碳就说到中国,中国我们自己说的是占1/3,但是有的人说我们占了全球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所以这个确实是一个挺大的事。第二个,困难与挑战,降碳这个事你干嘛不把碳降下来,关键问题是我们碳刚才说单位GDP排放的碳挺多,所以没办法,GDP不能砍下来,砍下来不行。去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增长了1.1%,全是中国增长的,中国增长超过了全球增长的总数,增长的量全都是来自中国的。哪些地方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的,基本就是这些行业,显然交通行业也占了挺大的一个比例,这是统计结果,就不详细说了。我们国家能源排放是全球将近一半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国家发电的排放占了我们国家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就是我们国家发电占了全世界的1/4左右,但是国家统计的总数数据不是这个数,比这个数低一些,我是从科学报道的角度看到的结果。中国碳排放来源主要是煤电,每发一度电就排放838g二氧化碳,消耗煤是305g,光伏大概是煤电的1/10还不到,水电就更少,风电就更进一步少,核电就基本快是几十倍的事。所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家就知道该怎么减少这个问题。怎么减少,国家就是要把红颜色的这个去掉,全部变成绿颜色的和蓝颜色的,这个大饼图一眼看大概是这个意思。2023年热电占了66.3%,我们规划的是热电和煤电在2025年占比是53%,要减10%多还是压力比较大的。到2060年热电就只占9%,而煤电只占3%。所以,大家可以知道这个压力是挺大的。压力大,我在说的是沿着这个数来算算,究竟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多少,我们拿一个油车百公里6.31L,和电车百公里14度电两个差不多大小的车进行比较,之所以运煤的排放不一样,是因为有的时候从澳大利亚买煤,有的从山西拉煤所以不一样,范围较大一些。但是,总而言之,这个油车大概从油井到油箱之间,每开1万公里大概排放0.126吨,车辆运行的大概1.5吨左右,加起来1.26吨,电刚才说不同地方得的肯定不一样,从煤井这一段开1万公里,大概排放0.9吨二氧化碳。开车不排放二氧化碳,一样得出来还是0.9吨,最后的结果是大概将近降碳45%,也就是说按照我们2023年66.3%的煤电的比例,电车比这个油车降碳45%。我们再做一个假设,假设2023年没有任何一个清洁能源,全都是煤发电,结果发现还降碳了16%,我们即使全部用煤发电也比油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我在这里讲的是从W到W,从油井、煤井到车轱辘这段的排放,没包括制造,也没包括回收,制造和回收大家重新计算,要加到整个的全生命周期。大家都知道能源跟动力有关,因而是我们这一块的排放,动力目前国内有了很大的进展,基本上国产的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前10的企业,不管国产的还是外资的,我们是一个多元性的社会国家,是改革开放的。大家加起来前10占到70%到80%左右。我们上了工信部目录的有278个电动化的企业,这278个当中,前10%占80%,剩下的那些干什么,就是降个价,就干那个活,对这个当然也有很多创新型企业,或者是一些小的企业贡献。二、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技术趋势电动化的趋势,技术趋势,首先第一个是面向碳中和混合动力用的零碳燃料,未来要零碳,零碳你烧油不可能零碳,所以必须得烧别的,说是烧氢,氢是用绿色的氢,是用绿色的电制作的氢,现在的氢用煤发电制造的氢不是绿色的,将来要用绿色的氢加上氮气去制造出氨来,氨燃烧,右边的燃烧方程式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肯定不排放二氧化碳。我们再看还有一种,我们用绿色的氢加上二氧化碳这是好事,消灭二氧化碳,最后制造出甲醇来。但是缺点就是甲醇燃烧还产生二氧化碳,因而是一个循环的。但是无论如何,制造甲醇需要二氧化碳,因而它是一个从循环角度来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大概是我们说需要的东西,你费那个劲干嘛,烧氢不就行了吗,烧氢产生水,左边是氢、甲醇和氨。我们先看第一个事情。电解水没有问题,关键问题就是你要产生电解水那个电要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第二是水,燃烧也没有问题,燃烧产生了水,这也没问题。但是有问题的是第三个就来了,沸点是零下253度,你那个车能装253度吗,肯定能装,但是那是钱的问题,我们花不起那个钱,氢没办法以液态的方式存在放到我们车上。既然没有办法用液体就用气体,气体你不能说弄一个无限大的罐放到你的车上,那肯定不希望,那就希望把罐的压强增加,是需要70到100兆帕,这么大的压强,那肯定又是钱,又是事,都来了,这个大家比较熟悉。尤其是运输的过程中,我听说我们国家有建运送氢气的一个管道,我估计只有中国能建设,全世界任何别的国家都不可能建设。所以我想说的是没有经济性。从业态的角度来讲它的密度也不够大,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可燃极限,4%到74%,这个是好事,一点就着,但是一要露出来在密闭空间一点就着的话,可能要把这个楼给平地,我们大部分的车都放地下,所以这是一个问题要解决。还有汽化热也挺大的,容易产生爆炸,所以这些问题,都需要彻底的解决了以后,我们这个氢才可以大批量的生产。氢在储能方面没有任何问题,放到空间开放的地方,放到大的地方,都没有问题,而且储能比其他的电池储能便宜多了,就是放到密闭的空间出了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我们才引入甲醇、氨这些事,就不详细说了。另外,也造成了我们国家的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去年最多,是5800辆,你家后院自己做5800辆也算是Business,全中国显然不是Business,离产业化还远着呢。包括丰田,大家认为丰田多厉害,满网都是,包括他们进口到我们中国,所以有一些问题。我们讲的电驱动系统主要的发展方向,一个是功率要提高,第二个是电压可能要提高,电压提高不是我们电驱动需要的,是充电需要的。但是给我们电驱动干了一个好事,使我们可以提高功率密度,基本上是说电机从圆线向扁线方向发展。第二我们功率模块从IGBT硅基的,向宽晶代功率碳化硅基的方向发展。第三我们水冷向油冷和油水复合冷却方向发展。最后一个我们由单减向单减/变速发展。尤其是像他们大的商务车没有变速是没发运行的,电机本身也是不行的,所以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几个发展的方向。沿着这个发展的方向人们又提谈另外的事情,滑板底盘,把这个平的地方放到电池去,然后你人一调车变宽了,轴距一调车变长,长段、宽窄都是一个底盘这是一个好事,正好把电机装车轱辘上,因而出现了轮毂电机,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企业量产,一个都没有,那就是问题,我写的红颜色的是问题,因而在降低重量的同时我们不能像过去重点专项只研究电机降重,我们要把电驱动的这套系统和整个车轱辘的重量都降下来才可以解决问题。所以,量产不是一个事情,而是一系列的事情,尽管电机是核心,我们就不往下讲质量下移的缺点。另外一个发展,轮毂电机通常你放到轮毂上,就跟转向、制动还有悬架这些都连起来,而现在制动转线控的自动转向和悬架占比很少,我给的比例是市场的大部分比例,未来向这些方向发展,是大概的发展方向,融合和集成到一起去。无论如何我们最后总是希望这个电驱动系统越来越小越好,电机的大小和转矩成正比,因而我们就把电机的转矩降下来,可是你需要的功率怎么办,正好转矩乘上转速就等于功率,所以提高转速可以使功率不变,但是电机变小,大家不断在提高转速,是不是无限多,不是的,任何一个车都是从不转到最后的转速。因而当你的电机的转矩太小的时候,低速的大转矩就需要一个很大的齿轮箱,这个齿轮箱在高速旋转的时候照样效率很低,尺寸很大,所以不能无限度增加地电机的转速,除非你有办法。另外一个电机转速增加,电机频率也要增加,过去用的IGBT就不够,因而产生高频的第三代的宽禁带的功率半导体发展,就像碳化硅、氮化镓的。还有一个齿轮,你需要高速,要解决高速齿轮这一系列的问题。电机电压提高之后,又跟绝缘、电容产生一大堆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先解决后提高这些事情。或者说我们在一边做这个事情一边解决整个产业链的问题。除了设计和材料之外,我们基本上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刚才说提高电机的转速,可以使电机变得更小一些。第二是提高电压,我刚才说了,提高电压是我们改革的好事,是因为从电那边要高电压,我给的数就不详细说了。另外,是缩短运行时间,我们过去一直要求乘用车必须30秒,商用车至少1分钟,现在新的国标把时间降下来,但是降下来仍然要满足需求,这里面国标给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一系列的地方,我们再来提高这些约束,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当你把电机做小了,把电驱动做小,冷却出了问题,冷却成了卡脖子的问题,液冷当中要解决这些问题,液冷怎么调整,怎么优化等等,这些变成重要的问题。举一个例子,创新设计的案例,这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Lucid Air,做到了74公斤,500千瓦电驱动总成,比我们国内的大部分人仅做电机还轻很多,这就是水平,那么怎么做的,我就不详细在这一一讲了,冷却大家一看油从这个地方喷出来了,直接冷到这了。第二包括它行星台等等的使用,总而言之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而且它在永磁体的使用方面,把烧结铝铁硼和粘结铝铁硼均用到这里面去,从而提高功率密度,我就不详细讲了。另外一个谁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美国的一个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做了美国的DOE的项目,电机要求50kW/L,控制器要求每100kW/L,而这个数只有北卡罗来纳大学实现了,在电机中实现了。那它的主要的表现是什么,超级铜绕组,比铜的电导率要高多了,这个材料用的,把表面的碳纤维绑扎的方式,不是特斯拉的内置的而是表贴的,为什么是表贴的,因为表贴的加上这个集中绕组才能使电机调速范围更宽,其他的不行,这几个是超级铜绕组。按照数据来说,Lucid Air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还有昊铂等企业,还有其他的没有统计进来,因为没有拿到测试数据。三、产业链创新支撑电动化技术进步昊铂广汽做了非晶碳纤维,左边是用的非晶材料,表面用的碳纤维绑扎。我一会再讲非晶制造当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小米的案例,它最早的时候,这是我2000年的时候给通用汽车设计的东西,通用汽车后来2007年批量生产的电机,小米用的也是发卡式扁线绕组加上转子双轨一线的永磁体,完全一样,没有任何的区别。所以我叫20年的技术,它是我20年前发明的技术,我是世界第一个发明的,发卡式绕组名也是我给的,全世界没有一个企业不用这个技术,我非常感觉到欣慰为这个行业做了小小的贡献。另一个,就是我们说的永磁电机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有内置式的,高速的时候,人们开始研究表贴式的和集中绕组的发展,我就不详细讲了,时间关系。另外,我叫百年技术复兴案例,永磁电机是稀土永磁是1983年发明的,你一定是那以后的,而这个是百年以前就有的,这个电机就是把永磁体拿掉,用绕组的直流电,就需要电刷放上去,下面说电刷不好,因而我就用高频的方法把这个电感应到转子上,在转子上整流变成直流。总而言之需要直流电产生永磁体,大概是这样的方法,我这叫百年技术复兴的案例。另外一个讲到这些,我们下面就开始进入到产业链支撑技术发展,不能自己弄,这些东西都是整个产业链在支撑的技术发展,这是我们新的技术路线图,这个技术从1.0、2.0、3.0电驱动都是我是专家组的组长,现在也有200个企业在参加这个研究。所以,基本上搞电驱动的和整车厂都参加了这个研究,大概分这样几个方面,驱动电机、控制器、电力电子总成系统、电驱动总成系统,请大家注意这里面我们把分布式的放进去了,我们也把飞行汽车用特种电机的方式加到了这里。最右边多了一个绿色制造,所以这是我们新的路线图和过去不一样的地方,整个的产业链的路谱就不详细讲了,左边来说是上游、中游和下游,大概分这三部分整体的情况来发展,这大概是路线图当中规定的这些路谱。按照这些路谱我相应回应一下,既然讲材料,刚才讲了非晶,讲到广汽用的非晶,这是我和部分的企业人士花了大量的钱做出来的东西,我还是想告诉大家一下,大家可以看铁芯由于你加工的方法不同,而产生的损耗大小可以差七八倍、五六倍。因而幸运的是,我们充片的方法,仍然是低损耗的方法,可是太薄又不好冲。举一个例子我们充非晶的8万次,我们通常的做硅的片机充300次,我们有模具,这肯定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们遇到一些挑战,而且这些加工的方法也不一样。非晶的磁力较低,因而就必须用高速的方法来解决,因此你只能增加F和高转速来解决问题,没有高转速是没法出功率的。另外一个这也是我的经验,它的叠压系数不是越大越好,0.86、0.89、0.92,我们通常希望叠压技术紧点好,但是非晶的时候你会发现叠压系数太大的话,反而磁力下降,蓝色的是高叠压技术,0.92,高叠压技术下降。而且损耗也是这样,损耗是一个频率的增加,损耗在高速会差一半左右,叠压系数叠得太紧,损耗反而会增加,我个人认为,我这句话可能值上千万上亿,我个人认为,不信你做研究的时候就会发现了。究竟成本是多少,这是两家统计的结果,这不是一家,左边是说永磁体占了这么多钱,显然降成本怎么办,先朝成本较多的方向进,是否是对的,那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当时做企业也是这样干的,一定要打重的,我们通常说卡别人的脖子,我个人的观点是卡别人的脖子,千万别卡到自己的脖子,大家可以看到美国的稀土当中用到的永磁占7%,日本占23%,中国占42%。既然这样一来,你要降什么,重稀土是我们要降的,过去用的办法是什么,在这里面均匀的往里渗重稀土,我们把它当成面揉到里面,我们现在把它当花椒面,是均匀地撒在里面,哪里需要花椒面就撒到哪里去,一盘菜左边你不爱吃不撒,右边才用,所以用这样的方法来选,进一步的减少重稀土的使用,这些方法就需要我们跟永磁体的公司联合起来,告诉他往哪渗,渗完了以后再装入到我们电机上。我们为了减少稀土的使用,因而采用了铁氧体,代替的的部分,上面的这两个微型代替了这个部分,我们又把左右两个设计的不一样,我先说缺点,缺点是正反转不一样,控制的代码会不一样的。优点是我们大幅减少了稀土22.4%,而增加了铁氧体11.6%,铁氧体非常的便宜,增加的少,减少的多,而这个性能总体还是增加的。另外一个发卡式绕组,这是2000年发明的,前后发明的东西,第一个用的是2007年用在通用汽车上,我们现在说它的缺点是什么,大家都在的时候,没有注意槽底下和槽顶上损耗不一样,那是1号,这个是8号。大家注意在高速的时候,损耗是第一号的好多倍,因而大部分的导体造成了槽口的发热电机出问题,大部分都是那出问题,不是其他的地方出问题,你可能没有找到原因,这会我从机理告诉你原因,是因为顶上涡流损耗太大,产生的问题。显然我们要解决问题,转子要喷油,冷却内层,冷却定子内层,而不是外层。另外解决油品也可以提高效率,大概提高0.7%到1.4%,请大家注意,你想把电机想把控制器效率提高1%,有可能吗?这块反而有很大的潜力可做。另外一个,这是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把这样的东西换成了这样,你刚才不是说那个扁线有问题吗,这个肯定复杂了,但是它整个的直流电阻和调流电阻都大幅下降了,这是我们新的专利,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槽变成不等宽,而且导体也进行了换位研究,这一系列的东西,除了这个还有最近提出了一个离子键特殊形状的,我就不详细讲了。值得一提的是超级铜,我刚才讲到了超级铜,这是研究的结果,这是下面普通我们用的铜,上面是超级铜,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了在全温度范围内都比铜的电导率高,甚至高于银的电导率。而且,在各种各样的随着频率的增加,通过这个变成那个的时候,出现了交流电阻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这是我们很难解决的。所以超级铜我在这里讲的只是石墨烯铜,还有碳纳米管铜,可以是铜的电导率的很多倍。所以这些美国人已经把它做成了样件,他们也做成了发卡式扁线绕组,而且用到的控制器上,可以提高效率0.8,用到电机上可以提高效率0.5左右。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仅仅是这个材料的改变,就造成了这样的。另外是碳化硅控制器,大家都知道好处我就不详细讲了,还有一大堆的挑战,红颜色的都是不达标的地方,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那么需要改变的地方,电容的温度不够,这是碳化硅的优点和一些预计大概整个的碳化硅的这个东西,会有多少的使用,我就不详细讲了。最主要的优点我还是想花一点时间来讲,最主要的是低载,轻载的时候,碳化硅比IGBT的效率高5%到8%,所以这个是我们乘用车最重要的,乘用车90%的时候,80%都是轻载,满载的时候并不多。而商用车可能稍微不一样的地方,因而在这一块乘用车有了极大的好处,而我们得出的结果是,如果能用低电压不要用高电压,高电压会使控制器的损耗增加。所以低电压够了,为什么要用高电压,大家都知道我刚才说的充电,充电没办法,所以才开始做这个东西。讲一下烧结,这是我们做的事情,为什么要用烧结?大家都知道要把铜焊起来需要1000度,怎么办?用锡,锡是200度左右就化了,现在的碳化硅要280度运行,碳化硅没坏,焊锡膏已经化了,那能行吗?所以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就是烧结,那我们发现纳米烧结的时候,可以使运行的温度在170度到210度之间,而它运行的时候可以在1000度上运行。当然,碳化硅也不需要在1000度运行,在几百度,这就是它的优点,而且另外一个我们过去一直采用的全世界所有采用的都是银烧结,我们把它改成了铜烧结,而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本大概是银的几十分之一。优点我就不详细在这里一一讲了,告诉大家的结果,这大概是我们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领先的,到现在为止已经做了产业化的认证,到现在全世界没有用的,我们已经在做产业化认证,就是哈尔滨理工大学,我的小的课题组,大家已经在做这样的一些验证,是我们性能的参数。这是我们得的结论,最低的烧结温度可以到170几度,最低的压力可以是0,可以不用压力,最短的时间可以是3分在体外,这是我们总体的结果。最后,在发改委的支持下,我们建了一个2.5万平方米的新能源电机和关键材料的实验大楼,我们希望跟大家合作,我们希望跟更多的合作企业一起把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做好,谢谢大家。

07/14
2024

2024中国汽研汽车指数(IVISTA & C-AHI)技术专委会年会暨2023版规程先锋首测发布会在京举办

来源:新华网

7月11日,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汽研”)主办的2024中国汽研汽车指数(IVISTA & C-AHI)技术专委会年会暨2023版规程先锋首测发布会在北京举办。本届年会以“新质生产添动能,指数测评谱新篇”为主题,来自国内外汽车行业组织、高校、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的领导和专家们20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汽研北京院院长、指数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明主持,开场发言中他表示,本次会议旨在发布中国汽研汽车指数十四五研究成果,分享国内外汽车测评前沿动态,共同研判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并集中研讨汽车指数2026版升级思路,致力于书写汽车指数新质发展新篇章,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刘明主持谋“新”论“质”,群英荟萃共话新质生产力当前,新技术浪潮席卷全球,汽车产业加速迈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低碳化,这不仅重塑汽车产业格局,也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特别是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汽车产业正向着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昆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汽研汽车指数测评体系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在汽车测评领域的多年深耕,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全面、客观的车辆评价信息,也为车企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王昆致辞中国汽研党委书记、董事长周玉林在致辞中表示,在新质生产力的指引下,中国汽车产业应该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链整合,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更加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通过汽车指数专委会年会,凝聚行业智慧和力量,共同打造科学性高、先进性强、覆盖面广的汽车指数测评规程,共商共举中国汽车测评升级发展新思路,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繁荣、可持续的汽车行业发展新格局。周玉林致辞在主题报告环节,G-NCAP技术总监Aleksandar Damyanov作《车辆可持续性评估项目最新进展报告》,并指出汽车测评的全球协同正面临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标准制定、测试方法等方面仍存在差异。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标准统一、共享测试数据和技术成果,可以共同推动汽车测评的全球协同进程,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汽车产品。Aleksandar作报告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蔡蔚在《新能源汽车高效高功率密度电驱动系统》报告中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已从“政策驱动”转变为“政策+市场”双轮驱动,当前功率电子控制器IGBT是主流,碳化硅是未来发展趋势;传动机构,减速器是主流,但是变速器和绕组重构是未来的选择方向。蔡蔚作报告鹏城实验室网络部平台所总师韩伟红介绍了《面向实战的网络安全测评:方法与系统》。他指出,规范汽车数据安全,不仅能促进汽车产业又快又好地实现数字化转型,还能有效拉动产业提升新质生产力。韩伟红作报告中国汽研信息智能事业部副总经理、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负责人张强分享了《智能驾驶与主动安全测评技术研究与实践》。他认为,构建智能汽车面向复杂使用场景的测试评价体系,需要在智能汽车量化测评体系、高效率仿真测试、高精度实车测试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张强作报告智领未来,国际专家组汇聚全球智慧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中国汽研党委书记、董事长周玉林为汽车指数技术专委会新任顾问委员、副主任委员以及国际专家颁发聘书。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蔡蔚,G-NCAP技术总监Aleksandar Damyanov,长安汽车英国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乔军等8位专家受聘为第二批国际专家组委员,并正式成立17位成员的国际专家组,标志着中国汽研指数国际化进程再获突破,未来将以国际专家组为纽带,支撑汽车指数测评规程与时俱进,更具国际视野;持续提升中国汽车测评方案全球影响力,助力中国汽车出海之路行稳致远。技术专委会新任顾问委员和副主任委员聘任第二批国际专家组成员聘任及国际专家组成立“质”地有声,汽车指数十四五研究成果发布在成果发布环节,中国汽研总监、指数管理中心主任抄佩佩发布了汽车指数十四五研究成果,其中两大技术路线图-《智能安全技术路线图(2024-2030)》和《绿色健康技术路线图(2024-2030)》将引领我国汽车测评中长期发展;三个专项测评-《IVISTA网联智能与隐私安全专项测评规程(2023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复杂高寒环境测试评价规程(2024版)》、《中国商用车智能安全测评框架》发布,填补了行业相关测评领域的空白。现场还发布了汽车指数2024-2025首期十大“揭榜挂帅”项目,包括面向乘员多样性的汽车安全虚拟测评研究、新能源汽车碰撞后电安全测评技术研究、面向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的测评技术研究等10个项目,通过对共性关键测评技术进行攻关,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抄佩佩发布汽车指数十四五研究成果随后,中汽院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贺鹏与韩伟红共同发布汽车网络安全众测平台,该平台由中国汽研和网络通信领域国家级实验室——鹏城实验室联合打造,集结顶尖的网络安全攻防团队,通过透明可回溯的流程,对车辆开展深入而高效的测试。中国汽研、鹏城实验室希望能够与车企和白帽社区携手,共同守护智能网联汽车的网络与数据安全。汽车网络安全众测平台发布仪式此外,抄佩佩与机械工业出版社汽车分社社长赵海青共同为《中国汽车综合测评技术研究报告(2024版)》的发布揭幕。作为中国汽车测评技术发展记录者、思考者和推动者,该报告汇聚了汽车行业专家的集体智慧,全面梳理和总结了汽车测评成果,并对未来测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刻洞察,助力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汽车综合测评技术研究报告(2024版)》发布仪式荣耀时刻,致敬榜样力量中国汽研特聘专家李开国为“汽车指数卓越贡献人物”荣誉获得者李克强、万鑫铭、叶盛基、顾士明、王建强、朱西产、周青、葛蕴珊、闵海涛颁奖。中国汽研党委书记、董事长周玉林为“汽车指数互信共创企业”荣誉获得企业—一汽集团、长安汽车、比亚迪、吉利汽车、长城汽车、理想汽车、赛力斯、上汽大众、丰田中国、华为颁奖。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克强,中国中检副总经理万鑫铭作为获奖代表发表线上感言。汽车指数卓越贡献人物合影汽车指数互信共创企业合影李克强表示,看到汽车指数从探索者逐步发展成为引领者,深感欣慰。寄语汽车指数未来可以从更全面的维度开展汽车深度测评,期待汽车指数技术专委会持续发挥行业智库作用,为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李克强发表感言万鑫铭表示,能够作为汽车指数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与有荣焉。国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指导思想,为汽车指数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希望行业同仁一如既往的支持汽车指数体系升级和未来发展,共商共研、共同推动中国汽车技术进步与发展。万鑫铭发表感言先锋首测,推优促先树标杆中国汽研检测工程事业部副总经理、中国汽车健康指数负责人宫宝利发布C-AHI中国汽车健康指数2023版规程先锋首测车型的成绩并为参与首测的车型颁奖。理想MEGA Ultra、问界M9 增程Ultra版、坦克500 Hi4-T同获“绿色健康先锋车型”称号。三款车型在最新版健康指数测评中,清新空气、健康防护、绿色出行三个维度均表现优异。健康指数先锋首测车型颁奖中国汽研信息智能事业部副总经理、中国智能汽车指数负责人张强发布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2023版规程先锋首测车型的成绩并为参与首测的车型颁奖,问界M9增程 Max同时获得“智能行车先锋车型”及“辅助安全先锋车型”称号,小米SU7 Max获得“智能泊车先锋车型”称号。此外,依据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2020版规程测评结果,深蓝 SL03i、极狐阿尔法S、蔚来ES7、智己LS7、欧拉闪电猫、小鹏G6获得纯电推荐车型(测评总分前六);长安UNI-V、理想L9、魏派摩卡、别克世纪、比亚迪护卫舰07、哪吒S获得燃油&混动推荐车型(测评总分前六),阿维塔11获得导航智能驾驶推荐车型(导航智驾NP测试排名第一)。智能指数先锋首测车型颁奖智能指数推荐车型颁奖集思广益,论道智能安全、绿色健康发展新动向7月11日下午,中国汽研汽车指数技术专委会举办了智能安全与绿色健康两个分会场。分会场聘任了相关领域新任委员,与会代表们分别围绕智能安全与绿色健康领域进行主题报告分享,并就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与C-AHI中国汽车健康指数2026版升级框架思路进行了深入研讨,充分展现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业洞察。会议现场气氛热烈,讨论富有深度,研讨成果显著。智能安全分会场绿色健康分会场未来,中国汽研汽车指数将以技术专委会为依托,以标准引领测评技术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专家组汇聚全球智慧,推动中国汽研指数评价体系与国际化接轨,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07/13
2024

国际工程教育中心联合主办“全球视野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系列首场活动

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官微

7月6日上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ICEE)和清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合举办、中国工程师联合体(CSE)支持的“全球视野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系列活动,在清华大学紫清大厦拉开序幕。国际嘉宾和专业人士齐聚一堂,围绕首场活动主题“人工智能助力能源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展开深入交流研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Shahbaz Khan),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国际工程教育中心执行主任袁驷,国际工程教育学会联盟(IFEES)秘书长、全球工学院院长理事会(GEDC)执行主任汉斯·霍耶(Hans J. Hoyer)致辞并表达了对会议的支持与期待。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王孙禺主持开幕式。夏泽翰致辞夏泽翰高度赞扬工程师们创造新世界的创新精神,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通过优化系统、提高效率和促进可再生能源整合,彻底改变能源领域。他还提到中国在支持非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对非洲大陆关键基础设施发展的促进作用。呼吁全球共同携手,以更加明智和可持续的策略推进工作,并通过工程创新和国际合作带来深远且积极的全球变革。袁驷致辞袁驷指出工程师在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关键作用。应倡导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卓越工程师,特别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工程能力建设。他表示,清华大学在推进工程教育创新与进步等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以及国际工程教育中心(ICEE)在促进优质工程资源的全球共享和深化国际合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特别指出在线教育领域和提高女性工程师参与度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并展望与全球伙伴携手应对能源与环境挑战的未来愿景。汉斯·霍耶致辞汉斯·霍耶(Hans J. Hoyer)提到当前全球正面临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倡导工程师和社会科学专家共同探索前沿设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他指出了工程师和专家拥有塑造行业、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生态价值的巨大力量。呼吁科学家、工程师和政府通力合作,培养下一代工程师和政策制定者,以实现面向可持续未来的转型。王孙禺主持活动主题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协主席凌文,“国家卓越工程师”获奖者、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蔡蔚,“国家卓越工程师”获奖者、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叶浩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原校长吴小林,德国波鸿应用科技大学原校长、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校长柯宇亘(Jürgen Kretschmann),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刘云鹏(华北电力大学教育处处长刘崇茹代发言),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梁琼麟分享各自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或者实践行动。这些工作对于培养卓越工程师,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潜力,特别是在借助人工智能推动能源转型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凌文作报告凌文作了题为《工程环境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的报告。他指出我国作为工程大国,对工程师培养的重视程度,并特别设立了“国家工程师奖”来表彰工程师们在各自领域的卓越成就。提及联合国鼓励青年成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积极参与者,工程师在实现这一议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推动南南合作和中非合作方面,中国发挥了核心作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通过在技术、人才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中国与非洲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了双方的发展。蔡蔚作报告蔡蔚作了题为《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趋势与人才培养需求》的报告。他指出随着电能清洁化和汽车电动化的发展,工程师需具备专业知识、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特别提到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领域的战略布局,以及对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技术突破的重视。叶浩文作报告叶浩文作了题为《AI赋能绿色建造:科技引领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绿色建造理念,正推动建筑业向智能、高效和可持续方向发展。人工智能在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优化方案、提高施工质量和精度,以及预测维护,助力建筑业转型升级。吴小林作报告吴小林作了题为《重新构想教育的未来——中国工程人才培养的发展之道》的报告。她以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等三个高校为例,分享了中国工程教育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强调了工程教育科学化、服务工业化发展、以及“回归工程”的重要性。提出为应对技术进步和教育公平等挑战,工程教育需在培养模式和教育结构上进行深刻转型。柯宇亘(Jürgen Kretschmann)作报告柯宇亘(Jürgen Kretschmann)作了题为《创新工程教育 共创美好未来》的报告。他分析德国工程教育的优势,特别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早期实习安排方面做出的努力。强调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紧密联系,以及为学生提供稳定、有社会责任感的工作环境的重要性。刘崇茹作报告刘崇茹作了题为《勇担“双碳”时代使命,培养卓越电力英才》的报告。介绍华北电力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校企合作上取得显著成果,构建了新型能源电力学科体系和三维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产教融合,以科研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中国能源强国建设。梁琼麟作报告梁琼麟作了题为《肩负使命,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报告。强调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性,并介绍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和产教融合育人新机制。他提到卓越工程师应具备深厚的知识基础、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技术创新性和领导力,以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康金城主持特别对话发展中国家工程能力建设特别对话环节包含“国际合作与新能源工程师培养”“发展中国家工程能力建设新挑战”两个议题。对话由国际工程教育中心特聘专家、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原局长康金城主持。“国际合作与新能源工程师培养”特别对话合影中国港湾中东区域管理中心总经理杨志远,深圳风向标教育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彪,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继权分别以《中国港湾在中东的市场经营实践》《借助中国产业升级,与发展中国家共建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企业家视角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为题作报告,并和与谈人英国驻北京大使馆发展参赞Rubbina Karruna、柯宇亘(Jürgen Kretschmann)围绕“国际合作与新能源工程师培养”展开研讨。对话嘉宾认为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在工程能力建设方面至关重要,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表现更为明显。通过与国际企业的合作,中国工程师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技能,还能为国际市场做出贡献。实践证明,产学合作、能力建设和技术跳跃发展是培养新一代工程师的关键。“发展中国家工程能力建设新挑战”特别对话合影深圳诚信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霞(董事长助理苏丽娅代发言),风脉能源国际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朱丹以《深耕非洲本土化新能源生态,助力长期发展》《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开发商在东南亚的建设及挑战》为题作报告,并和与谈人中国中原对外工程有限公司综合部副主任李鹏飞,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经理姚蔚利围绕“发展中国家工程能力建设新挑战”交流讨论。对话嘉宾指出能源领域国际合作与工程能力建设的紧迫性,强调全球化视野在解决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他们倡导跨学科、跨机构、跨文化的协作,以及在工程实践中融合多元文化。“全球视野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系列首场活动合影活动的圆满举行,为深化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为工程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产业界人士搭建了一个极具价值的交流平台。这一平台不仅促进了国际间的深入合作,还助力于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优化升级,共同致力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本次活动共有150名现场嘉宾和100余名线上观众参加。中国网、人民号、中国周刊网、商业观察等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来源 | 国际工程教育中心

07/10
2024

注重汽车节能技术的发展,超60万人关注第十六届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年会

来源:智驾网

年会共有约110场行业领袖、企业高层及专家的演讲,近130家公司展示前沿技术及产品服务,近2500位专业人士参加会议和参观展览,开幕式及全体大会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超过60万。7月4日,第十六届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年会(TMC2024)在青岛开幕。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汽战略院执行院长侯福深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监事长李开国,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向阳,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广西大学教授陈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吉林大学教授、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院长雷雨龙,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清华大学教授李建秋等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蔡蔚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陆丽俐共同主持。在开幕式及全体大会致辞中,侯福深秘书长对各位专家、领导、与会代表、媒体朋友们的到来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和欢迎。他指出动力系统作为汽车的心脏,不论是对于提升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水平,还是对于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壮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核心支撑作用。他还阐述了不同技术类型的动力系统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围绕“注重汽车节能技术的发展”、“注重商用车低碳零碳技术发展”、“注重汽车动力系统相关基础研究”给出了战略思考和实招建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汽战略院执行院长侯福深 发表致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哈尔滨理工大学头雁教授蔡蔚 主持会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陆丽俐 主持会议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副院长、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仇杰 做主旨报告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副院长、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仇杰,围绕“未来面向全球市场需求的超级融合混动系统”发表了演讲,详细阐述了面向欧七法规的高效混动发动机,CO2的碳排放和碳足迹对应的高效超级混合动力的架构,动力总成能量一体化控制系统,解决化学能、电能、机械能以及热管理的能量一体化管理。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红旗·天工纯电平台总架构师禹真 做主旨报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红旗·天工纯电平台总架构师禹真,以“低碳化背景下红旗·天工纯电平台开发与实践”为题,分享了低碳背景下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情况,纯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以及红旗新能源低碳技术实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与集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赵胜雷 做主旨报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与集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赵胜雷聚焦在“宽禁带半导体功率器件的挑战及发展”,他表示GaN电力电子器件作为宽禁带半导体的典型代表,在电动汽车、消费电子、宇航电源等领域拥有巨大应用前景。报告总结了GaN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各类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区别,研究获得了高阈值电压、高栅耐压、高击穿电压等创新成果。最后,报告深入探讨了GaN可靠性严峻挑战与典型退化机制,助力车规级功率器件的发展。芯联动力总经理陆珏 做主旨报告芯联动力总经理陆珏聚焦在“中国车载模拟半导体发展趋势及技术挑战”,他表示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同步促进了车载模拟IC及功率器件向着高度集成化、高功率、高可靠性演进,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芯联集成作为该领域的国产厂商代表,已经建立了面向车载模拟IC及功率半导体的全方位产品平台布局,覆盖车规级模拟IC、功率SiC和IGBT器件及模组。采埃孚电驱传动技术事业部电控与电机研发部亚太负责人苑绍志 做主旨报告采埃孚电驱传动技术事业部电控与电机研发部亚太负责人苑绍志,带来了关于“采埃孚下一代亚太市场电驱平台”的演讲。作为全球性的电驱动技术供应商,采埃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源源不断为市场提供创新的电驱产品。专门为了亚太市场开发的下一代电驱动系统在紧凑性、轻量化方面树立了新的标杆。尤其是在紧凑度、扭矩密度方面,与当前市场上现有的乘用车电驱动系统相比处于领先地位。壳牌润滑油中国及亚太地区技术研发总经理文海 做主旨报告壳牌润滑油中国及亚太地区技术研发总经理文海,就“低粘度变速箱油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与挑战”的话题进行了分享,同时也隆重发布了“Shell EV-Plus 壳牌E蔚湃™”产品以及端到端的一体化服务方案,标志着壳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深度布局。作为全球领先的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壳牌秉持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生态,持续研发适配新能源汽车的产品以及服务方案,让电动向未来涌动。在市场蓬勃发展、各项技术全方位融合创新的关键时刻,为进一步发挥TMC的作用,促进行业技术创新,引领技术创新方向,给企业制定技术战略和开发产品带来更高的参考价值,亟需行业领军专家就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发展方向及关键问题进行指导,并对参加TMC创新技术展的企业给予鼓励。会议期间,将组织6场行业专家巡展活动。欢迎持续深度交流。本届年会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专家学者、行业内经验丰富的精英以及各大汽车制造企业、头部零部件企业的代表。在这个汇聚智慧的平台上,与会者们围绕着汽车动力系统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展望了未来技术革新的方向和趋势。这场盛会不仅是一个学术与技术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推动全球汽车动力系统领域向前发展的强大引擎。年会共有约110场行业领袖、企业高层及专家的演讲,近130家公司展示前沿技术及产品服务,近2500位专业人士参加会议和参观展览,开幕式及全体大会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超过60万。年会为期2天,同期将有5场并行专题及论坛召开,新能源化、电动化动力系统全覆盖:电驱动系统、混合动力系统、驱动电机、功率半导体、商用车动力系统论坛,欢迎继续关注。年会通过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创新的技术方案,与会者们共同为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期待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携手共创更加高效、环保、智能的汽车动力系统新时代!

12/13
2023

【电气工程大会分会场报道】“电驱动创新与电机系统前沿技术”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来源:电工学会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电驱动与电机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体现着汽车产品的性能与核心竞争力。发展电驱动创新与电机系统前沿技术是实现电驱动和电机系统高密度、高效率、低机械噪声和低电磁噪声的重要举措,也是加速推动新能源汽车迈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有效措施。2023年11月24-26日,2023第一届中国电气工程大会暨展览会在山东济南成功举办,大会特设“电驱动创新与电机系统前沿技术”专题研讨会。哈尔滨理工大学新能源电机系统及关键材料创新中心、哈尔滨理工大学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作为分会场牵头单位,邀请业内15位专家聚焦混合动力产品、高效电驱用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高功率密度电机系统的高性能绝缘材料、SiC器件应用在电驱系统上的优势、电机参数在线辨识方法、电驱动高压化与大功率超快充技术、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与集成、轮毂电机技术、船舶电力推进技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系统能效测试评价技术、电驱技术创新、SiC MOSFET发展现状、多电航空电力驱动技术、新型高导电材料、新能源汽车用智能化电机驱动系统健康管理技术等议题做精彩报告,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发展趋势。来自全国各地7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到会交流研讨。哈尔滨理工大学蔡蔚教授致辞学会副秘书长高巍博士主持“电驱动创新与电机系统前沿技术”分会场开幕式环节,代表学会感谢各位专家各位嘉宾的宝贵信任和支持。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精进电动创始人、哈尔滨理工大学蔡蔚教授首先致辞,对参会的各高校院所及企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蔡蔚教授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从“政策驱动”转变为“政策+市场”双轮驱动,在电驱动创新与电机系统前沿技术方面,对于驱动电机,稀土永磁电机仍然是主流;当前功率电子控制器IGBT是主流,碳化硅是未来发展趋势;传动机构,减速器是主流,但是变速器和绕组重构是未来的选择方向;系统集成,三合一是主流,多合一是趋势。希望通过本次交流活动,深入探讨电驱动创新与电机系统前沿技术,推动上下游产业链高质量融合发展。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部主任、亚太电动车协会委员温旭辉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本次交流活动,能够深入交流研讨新型电驱动和电机系统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我国的电动汽车电驱和电机先进技术国产化替代提供思考和启发。120余位专家学者到会交流研讨“电驱动创新与电机系统前沿技术”分会场分为11月25日下午和26日上午两个时段进行交流。25日下午的报告交流环节,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温旭辉研究员和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功率半导体负责人李道会总监共同主持并为每位报告专家颁发特邀报告荣誉证书。26日上午的研讨会由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电机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授宋受俊教授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欧阳博士共同主持并颁发特邀报告荣誉证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向阳教授作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向阳教授做了题为《混合动力产品创新现状与前沿技术展望》的报告。徐向阳教授指出,能源安全、资源安全、双碳目标和国内庞大的市场规模等综合决定了混动汽车和电动汽车必将也必须长期共存、战略互补。混动技术路线多样化是发展趋势,没有最好的技术路线和产品,只有最适合企业优势和车型的技术路线。混动技术路线的竞争主要是体现在构型的创新和混动系统的智能能量管理和控制策略方面。中车时代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海辉作报告中车时代半导体有限公司罗海辉总经理做了题为《高效电驱用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创新》的报告,报告从高效电驱对功率器件的需求、器件的技术发展与挑战以及中车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介绍,着重分析了新能源汽车需求,阐述了功率半导体器件作为提升电驱的核心,助推解决里程焦虑。解析了IGBT、SiC器件不断向更加精细化、薄片化等方向发展,满足低损耗、高功率密度要求的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挑战。最后,以中车功率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和主要车规产品为例,结合对功率半导体器件新结构、新材料、新应用拓扑的展望,提出了未来高效电驱持续提升的方向。苏州巨峰电气绝缘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宇作报告高功率密度电机的发展,对绝缘材料提出了新的挑战。苏州巨峰电气绝缘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宇做了题为《高功率密度电机系统的高性能绝缘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的主题报告,介绍了高功率密度电机特别是800V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关键绝缘材料的技术需求、目前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需要解决的四个关键技术瓶颈:耐电晕、耐ATF油漆包扁线的制备技术,耐电晕、耐水解PI薄膜制备技术,耐电晕、耐ATF油柔软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环保硅钢片自粘结胶制备技术,详细介绍近年来巨峰公司相关产品的研发情况、性能及测试评定工作。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功率半导体负责人李道会作报告碳化硅作为功率半导体中功率转换核心器件,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驱电控系统。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功率半导体负责人、高级总监李道会总监做了题为《动力之芯 SiC 与电动汽车》的报告。报告结合碳化硅衬底材料-外延-器件-封装产业链的发展现状,介绍了电动汽车在主驱动、DC/DC、OBC、充/换电站等碳化硅应用领域的前景,分享了针对车规级碳化硅对高功率密度、高性能、高效散热、高可靠性等需求在碳化硅器件结构、先进碳化硅封装材料工艺、碳化硅可靠性验证标准方向的最新进展。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智能电动领域副总裁彭鹏作报告当前新能源汽车电动化已经进入到市场和政策双轮驱动阶段,但是充电焦虑仍旧是制约用户购买电动汽车的主要因素。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智能电动领域副总裁彭鹏在题为《电驱动高压化与大功率超快充技术路线探讨》的报告中,介绍了全新一代大功率全液冷超充的技术难点及发展趋势,阐述了华为数字能源面向大功率高压快充创新技术,融合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发展清洁能源与能源数字化,推动能源革命,共建绿色美好未来的愿景。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动力系统总监于刚华作报告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动力系统总监于刚华在报告《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与集成创新》中,首先介绍了电驱动系统的发展背景和概况,并对扁线电机、油冷、SiC功率模块、电机轴电流、高效减速器等技术展开了详细分析,分享了电驱动系统结构集成技术、“充电-驱动-加热”功能集成技术以及集成后带来的NVH挑战与解决方案,展望了无稀土电机、轴向磁通电机、轮毂电机、GaN功率模块、系统深度融合等电驱动系统新技术。英国 Protean Electric 集团副总裁章晓峰作报告轮毂电机是一种直接高效的新能源汽车分布式电驱动型式,具有结构紧凑,集成便利等特点,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被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英国 Protean Electric 集团副总裁章晓峰做了题为《轮毂电机技术创新与应用展望》的报告。作为轮毂电机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领导者, Protean公司在结构上实现了电机、控制器和制动器的高集成度,开发验证方面形成了全面可靠的试验体系,生产方面业已实现了自动化突破,从2023年起开始连续批量生产供货,累计开发了40+种车型,200+台样车,为轮毂电机产业化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上海海事大学汤天浩教授作报告为了解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全球性挑战,“双碳”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上海海事大学汤天浩教授在报告《船舶电力推进现状与进展》中指出,交通电气化是绿色低碳的必由之路,船舶电气化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器件、变流技术、传动控制系统以及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船舶电力系统与推进系统正在经历着巨大变革。报告从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特点出发,重点分析了船舶电气化——全电船的关键技术,并探讨和展望了未来零碳排放船舶新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欧阳博士作报告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欧阳博士做了题为《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系统能效测试评价技术研究与实践》的报告,介绍了车用电驱动系统的政策法规、技术发展和市场更迭研究趋势,详细介绍了中国汽研在能效评价方面关于损耗机理,测试工况的评价指标,分享了中国汽研在能效标识绿色金融推广方面的应用实践,表示在大数据、车网互联等技术的推动下,中国汽研将深入探索面向完全融入智能网联环境的汽车能源效率检测与评估技术,并对相关技术进行深入探索。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郑超作报告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郑超做了题为《聚焦用户体验,创新电驱技术,成就客户价值》的报告,探讨了在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价格战、智能化、技术迭代加快、出海加速大的趋势下,作为行业领先的供应商如何应对产业的新的变局。汇川联合动力通过推出动力域多合一、分布式驱动、增程二合一等多个创新产品,助力整车产品力提升;同时,通过AI加持,实现了端云协同的智能化算法,助力研发过程产品开发,生产过程中的缺陷主动拦截、售后环节的健康管理以及使用阶段的预测性维护,全面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安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副主任设计师黄润华作报告随着SiC MOSFET器件技术的进步,其产品已在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输变电系统等高功率、高频率和高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副主任设计师黄润华做了题为《SiC MOSFET 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的报告,分享了SiC MOSFET器件技术现状及产品开发进展,介绍了SiC材料的优势以及功率器件在电机控制、储能以及电网等方面的应用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特别分享了五十五研究所在电驱用SiC MOSFET芯片及模块的研发历程以及取得的可喜成果。西北工业大学宋受俊教授作报告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电机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宋受俊教授做了题为《多电航空电力驱动技术》的报告,指出航空电驱动系统面临着严苛的性能要求、极端的运行环境以及复杂的能量变换,带来了很大的研发挑战,尤其是其中一些系统还面临着由特殊结构、温度变化、工况转换等导致的非定常电磁、负载、能量流动等特性的影响;报告主要围绕非定常特性航空电驱动系统感知与调控技术展开,分享了瞬时转矩、相电流、转子位置的估算方法,以及基于转矩/电流比特性的转矩脉动及效率在线寻优策略,重点突出了对环境及工况的自主适应能力。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高召顺研究员作报告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多学科交叉中心副主任高召顺研究员在报告《新型高导电材料研究进展》中,针对“双碳”背景下电工领域对高导电材料的需求,介绍了新型铜/纳米碳复合导体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这类新型高导电材料借助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弹道输运特性,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是导电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并指出该材料一旦取得突破,将给电工与能源领域带来深远影响。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范涛研究员作报告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高功率密度电气驱动及电动汽车技术研究部副主任范涛研究员以《新能源汽车用智能化电机驱动系统健康管理技术》为题,介绍了智能化电驱动系统的内涵,讲述了健康管理技术对于电机驱动系统的价值,提出了电驱系统健康管理的结构、监测模型以及退化动力学模型,展示了团队研制的模块化电机、智能电流、位置传感器以及智能驱动器,所构建的健康管理技术的软硬件平台为推动电机驱动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胡吟风博士作报告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胡吟风博士做了题为《高速化背景下的电机参数在线辨识方法研究》的报告,报告针对高速化背景下的永磁同步电机多参数在线辨识问题介绍了最新研究进展。研究表明,与常规中低速域参数辨识不同,高速电机参数辨识首先需重点解决低载波比下模型精度和复杂度之间的矛盾。通过小信号建模,直流注入下死区畸变补偿,高频电流纹波采样,总体扰动辨识等技术,目前已实现针对高速电机的视在电感,增量电感,电阻的辨识和针对无位置无差拍预测电流控制参数鲁棒性的提升。会场掠影电驱动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等电动化运载的核心问题,既是关键技术又是共性技术,涉及材料、力学、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变流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等不同学科领域,各国学术界和工业界均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大会特设的“电驱动创新与电机系统前沿技术”专题研讨会达到了非常好的交流研讨效果,切实反映了我国学术界产业界专家学者在电驱动创新与电机系统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务实推动了新型电驱动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思想碰撞,为国家能源转型和打造绿色环保低碳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11/29
2023

2023第一届中国电气工程大会暨展览会在济南举办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11月24—26日,2023第一届中国电气工程大会暨展览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大会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联合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共同主办,以“低碳•绿色•未来”为主题,围绕国家新型电力系统以及电气装备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会员单位搭建展示科研成果及高品质科技服务的平台,为产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来自国内外电气工程领域的权威专家、产业翘楚和青年学者共1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薛禹胜,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蔡蔚,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克利,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长李耀华,清华大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所长何金良分别作题为《CPSS-EEE框架下的可持续发展》《电动化车辆用高效高功率密度电驱动系统技术》《低碳绿色绝缘材料及装备研究进展》《超高速电磁悬浮与推进技术》《智能绝缘材料及装备应用》的主旨报告。大会围绕当前电气装备高端智能绿色发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与发展,电气工程学科产学融合以及电力能源经济热点和重点领域,以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为驱动,设立了电气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电驱动创新与电机系统前沿技术、高速电磁推进与磁悬浮技术等10个分会场以及电气工程学科发展及产学融合研讨会,共计150余位专家在分会场作报告。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供稿 责任编辑:唐志荣

11/17
2023

第三届世界十佳电驱动系统评价实车测试及评审会在京举办

来源:汽车评价研究院

随着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加速转型,汽车市场迎来巨大变革,与变革相伴的是产品技术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纯电动汽车为基础、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与增程式动力汽车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这其中,纯电动车占据市场的大半壁江山。11月11日-12日,第三届世界十佳电驱动系统评价实车测试及评审会在京举办,共有18款最具代表性的电驱动车型晋级,其中包括13款自主品牌车型,4款德系车型和1款日系车型。从品牌来看,基本涵盖了市场上的主流品牌,有奔驰、宝马、一汽丰田、上汽大众、红旗、广汽埃安、东风奕派、深蓝汽车、飞凡汽车、欧拉、哪吒、腾势、蔚来、小鹏、smart、极氪、智己和极越。世界十佳电驱动系统的评价方法,包含主观和客观两个评价项目。其中客观部分,包括总成的额定功率密度,以及总成额度扭矩密度、总成的集成度、总成WLTC综合效率、总成的设计先进性。而主观评价项目,包括电动动力响应、中高速的加速性能、制动能量回收性能、电驱总成的声音品质和智能网联。值得注意的是,为满足电驱动系统的评价特点,今年评选委员会盛情聘请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蔚作为评委会主席(双主席制),聘请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学院教授、黑龙江省新能源汽车重点实验室主任崔淑梅为评委。作为国家电驱动技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两位教授的加入将为评选活动带来更加系统、全面、专业的方向发展。新能源乘势而上,电驱动评价助力产业变革企业新产品不断推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产品认可度越来越高,是当前汽车市场的一大趋势。与此同时,车企优惠力度进一步加大,提升了年底购车需求,也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选出优质且富有竞争力的电驱动产品,将对产业技术提升以及正向引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起到积极的作用。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  李庆文在第三届世界十佳电驱动系统评价实车测试及评审会上,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直言:“世界十佳电驱动系统评价活动的推出,是对汽车电动化发展的积极拥抱,在汽车产业变革时期,将电驱动产品中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功能及时评价、展示,将产品亮点、优点、特点及时有效传播给消费者,进而推动汽车产业动力系统的变革。”从构建评选雏形到实车测试,世界十佳电驱动系统评价实车测试及评审会不断优化评选纬度和标准,并通过严苛的测试和专家的主观感受,最终确定其具有高品质、强竞争力的优质电驱动产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世界十佳电驱动系统评价委员会主席  徐向阳“第三届评价中,评委会在上市的几十款新电驱动中,优选了18个电驱动产品晋级最终的实车测试,可以看到这些产品技术路线正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产品竞争加剧,差异化的竞争让电驱动系统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世界十佳电驱动系统评价委员会主席徐向阳表示。技术升级,电驱动成为新赛道在新动力与传统动力相互交融的环境下,专家们在新电驱动产品上寻找到了品牌的匠心巧思,以体验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深入产品的研究与应用。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世界十佳电驱动系统评价委员会主席  蔡蔚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世界十佳电驱动系统评委会主席蔡蔚表示:“从技术角度来讲,今年纯电动产品越来越好,其电机的性能,包括振动、噪音、车辆平顺性以及低速稳定性等方面,较去年有很大进步,尤其是自主品牌进步十分明显。”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林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林程直言:“通过对产品的研究可以发现,纯电动车的构型基本上比较接近,技术相对成熟。相比之下,纯电动车型的控制更加机械化,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更加智能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趋势。”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陈勇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勇认为:“中国车企在驱动系统机械精密加工和电机精密控制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是来源于车企和零部件企业的拼搏奋斗。”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  于会龙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于会龙表示:“今年相比去年有明显进步的地方,驱动电机的抖动和噪声抑制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未来可期,电驱动技术将带来颠覆性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学院教授、黑龙江省新能源汽车重点实验室主任  崔淑梅“评价电驱动系统的关键点,第一方面要关注系统是否高效,第二个需要看产品的动力性。今年评选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电机驱动产品数量居多,成为市场主流。接下来,如何通过材料来提高电机的性能可能是发展的关键点。”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学院教授、黑龙江省新能源汽车重点实验室主任崔淑梅如是说。站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风口上,无论是传统汽车厂商还是新势力,都在迎接汽车产业发展阶段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温旭辉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温旭辉认为:“目前大多数产品采用高效的永磁电机,其工艺上采用了扁线电机和油冷的技术。其电驱系统也是朝着多合一的方向在发展,是趋势所在。”第三届世界十佳电驱动系统评价活动的举办,旨在跟踪企业在电驱动领域的技术储备,把脉行业和产品的发展走向,顺应汽车行业全面新能源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引导整车电驱动技术研究和产品制造创新,为汽车产业发展带来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汽车评价研究院常务院长  王莉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院长  席军强中国汽车自动变速器创新联盟秘书长  李盛其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汽车工程学院院长  王大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齿轮技术分会副主任  王书翰新汽车研究所所长、汽车评价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王冀2023年11月12日,第三届世界十佳电驱动系统评价评审会顺利举办,出席的评委会成员有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汽车评价研究院常务院长王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向阳,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蔚,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勇,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院长席军强,中国汽车自动变速器创新联盟秘书长李盛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林程,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温旭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王大方,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学院教授、黑龙江省新能源汽车重点实验室主任崔淑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齿轮技术分会副主任王书翰,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于会龙,新汽车研究所所长、汽车评价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王冀,汽车评价总编辑李强,世界十佳电驱动评委会秘书长孙浩然。        结合客观指标、主观评价打分,经过多轮投票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评审会圆满结束,评价结果将于2024年初正式发布。晋级电驱动系统单电机后驱一汽丰田 bZ3单电机后驱深蓝S7 单电机后驱 广汽埃安 昊铂GT单电机后驱奔驰EQE单电机后驱飞凡R7双电机四驱欧拉闪电猫双电机四驱奕派007双电机四驱红旗 E001双电机四驱哪吒GT双电机四驱BMW i4双电机四驱腾势N7双电机四驱上汽大众 ID.6 X双电机四驱蔚来EC6双电机四驱smart 精灵#3 Brabus双电机四驱小鹏G6双电机四驱极氪X双电机四驱智己LS7双电机四驱极越01

11/02
2023

国内外院士齐聚雄安 热议绿色新能源发展

来源:光明网

10月31日,新能源科学与交通电动化国际论坛在雄安会展中心开幕。论坛以“聚焦绿色新能源,推动交通电动化”为主题,为期3天,由1场主论坛、3场专题活动、9场主题论坛组成。国内外院士、专家学者以及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界、国际组织等近千名代表,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新能源科学与交通电动化的交叉融合为方向,展开讨论与交流。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是其中重要一环。中国电科院荣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表示,当下,新型电力系统呈现六大特征和发展机遇,也面临灵活性、韧性、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新的挑战,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各类储能技术、实现源端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电力系统等关键举措予以应对。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制氢过程一直依赖于淡水资源,给规模化应用带来了诸多限制和挑战。深圳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认为,未来海水制氢是必然趋势,应转变研究思路,从物理力学、化学扩散视角,把海水中的复杂影响隔绝,在海水制氢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由此为规模化制氢提供新的路径。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在库也认为,氢是能源的载体,是推进能源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建立“制储运用”稳定的绿氢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以要大力发展氢经济、氢产业、氢能科技,特别是规模化制备,这四大方面的关键核心科技是基础。”谢在库说。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高比能、高安全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长期致力于动力电池研究的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电池的安全问题,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是电池热失控的过程。为此,欧阳明高团队建立了相应的电池安全技术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主动安全应对各种诱因,开发产品为智能电池;本征安全主要是提高电池本身材料的热稳定性,防止热失控的发生,并打造全固态电池;被动安全与安全电池,包括蔓延过程、防控设计和系统开发。“被动安全做到了安全电池,为我们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提供新方法。我们从主动安全正在开发下一代智能电池,安全电池已经全部产业化。要产业化的就是智能安全电池,是将安全技术、智能技术全部结合起来产业化,应该在2025年。我们的全固态电池预计在2027年到2030年之间规模产业化。”欧阳明高说。为实现双碳目标,汽车作为交通出行的重要载体,其电驱动化发展和能源供给的清洁化是必然要求。“虽然我国在电机领域取得很大进展,但与国外顶级的电极系统相比,我国该产业仍存在一定差距。”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蔚认为,低重稀土永磁电机是主流,扁线油冷是趋势;传动系统中减速器是主流,高速减速器/变速器是趋势,绕组重构也是可选的;电驱动总成,三合一是主流,多合一是趋势;系统电压,400V是主流,800V或者更高的电压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冷却系统,间接水冷是主流,直接油冷或者混合的油水冷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电动汽车技术相比,电动航空有很大不同,其技术方向需要与航空场景进行紧密适配。清华大学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张扬军认为,涡电动力系统将传统的涡轴、涡桨、涡扇动力与电动化统一起来,是中高速无人机和中重型飞行汽车等新一代装备的主导动力,也是航空新能源动力的创新发展方向。“涡电动力的理论基础是涡电动力气动热力学,重点是高功率密度和高效化发展。 ”张扬军说。为应对气候变化,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发展绿色交通。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Dan Sperling以气候政策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美国加州在全面电动化与燃料降碳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成果。“能源转型过程很简单,就两头。一个是源头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增加,另外是以用户端分布式能源以及分布式储能等等用户端的响应。”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欧洲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严晋跃表示,能源系统涉及众多领域,未来的创新一定是一个交叉学科,不仅是工程领域,同时还有和其他学科交叉的、共同的创新。据悉,新能源科学与交通电动化国际论坛由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发起,eTransportation国际交通电动化期刊主办,旨在促进新能源与交通电动化产业创新发展。

10/28
2023

中科院院士揭示国产工业设计软件短板自主可控应“软硬”兼施

来源:⻋东⻄

  车东西10月25日消息,今日,SAECCE2023汽车工程学会年会在北京亦庄开幕。大会主论坛以《电动时代汽车高效技术》为主题,围绕研发工具软件、混动系统、燃料电池、高效电驱、高安全电池等多个角度,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当前电动汽车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给予了认可,电动汽车已成为交通出行的重要选择。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需要更绿色、更智能、更高效、更可靠、更安全的电动汽车技术。本次会议邀请到各领域的学术泰斗,分享了汽车制造的各环节关键技术发展方向,展示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一、培养自主工业软件人才 发展国产行业应用中国科学院陈十一院士的演讲以“新能源汽车自主研发工具软件的创新与发展”为主题,强调“自强为本,科技创新”的精神,深入探讨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的工业软件难点,呼吁整车厂发展工业软件、解决专业设计垄断问题。▲陈十一院士陈院士强调,要构筑产学研生态,抓住人才、产品、市场三方面,提升我国工业设计领域的综合竞争力。科技创新和工业软件是新能源汽车中的重中之重,应当着力于发展自主工业软件,以降低对国际软件的依赖。此外,陈十一院士还强调了工业软件与数字孪生技术的结合,以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希望。他呼吁汽车行业在工业软件方面合作和共同努力,为中国的工业仿真软件产业铺平道路。二、先进电驱动技术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在“高性能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及其产业链创新”主题分享上,由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哈尔滨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精进电动创始人蔡蔚教授做主题演讲,他的观点和技术趋势涵盖了电动汽车和双碳战略的多个方面,包括电动车的发展、电机技术,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蔡蔚蔡蔚教授明确指出电动汽车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方法之一,并与我国的双碳目标紧密相关。随后,通过比较燃油车和电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说明电动车的环保优势。并根据模型计算得出结论,电动车可以减少44%的综合碳排放。此外,蔡蔚教授通过对比多种电机设计和制作工艺解释了当代电机的发展方向,展示了主流电机技术的相关路线。这些观点和技术趋势涵盖了电动汽车和双碳战略的多个方面,报告了为目前的双碳目标而迈进的最新科研进展。三、续航不是唯一目标 小电池+高效电机技术推动A级车新能源转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和国家科技部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燃料电池汽车的责任专家,同济大学余卓平教授第三个发言,主题是“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趋势与展望”,主要提出了A级新能源车的发展方向。▲余卓平他指出,在小微型汽车市场中,电动化率基本达到100%,但是A级车的电动化的进程受限于纯电续航要高的思路,有一些缓慢。他表示,A级新能源车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因为它们适合家庭和日常通勤。但是不应该局限于纯电长续航的路线,转而以插电混动,满足通勤为导向的目标。此外,他还强调了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特别是氢能源,预测到达碳中和的时候,我国氢能的需求将激增,而燃料电池汽车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他也提到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其中一些因素包括氢能基础设施和燃料电池的成本。他呼吁政府支持加速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余卓平教授认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充满机会,尤其是在A级电动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一系列挑战,包括成本、基础设施和标准规范。四、中国混动走向世界 混动技术是未来在“混合动力: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支柱”分享环节,由吉利动力总成研究院副院长林霄喆带来主题演讲,讲述了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趋势和意义。▲林霄喆他表示,全球汽车市场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规,其中欧盟已经规定到2030年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不能超过43克/千米。在这一环境下,中国新能源车崭露头角,占据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他提到,特别是混动车型,因其融合了传统燃油引擎和电动系统的优势,在提供卓越的驾驶性能和便捷性的同时,也消除了纯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问题,助力消费者向更环保的选择迈进。此外,混动技术还有望成为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大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新兴市场。未来,混动汽车将继续追求更长的续航里程、更快的充电能力,同时提倡系统的集成化、轻量化和小型化,以降低能耗。他提到,吉利的雷神 ( 参数 | 询价 | 图片 ) 混动平台代表了这一趋势,致力于提高混动系统的效率。同时配合跨国合作,如吉利与雷诺的合资动力公司,将为全球混动技术的共享和推广提供机会,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展现中国混动技术的先进成就。五、智能底盘技术不断积累 国家战略提供历史机遇随后,清华大学张俊智教授进行了主题为“电动汽车智能底盘平台定义”的演讲,揭示了智能底盘技术的背景和总体计划。▲张俊智张俊智教授提到,电动化和智能化为底盘技术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从国家战略战略的角度讲,现在将重点放在底盘技术的攻克上,智能底盘需要为自动驾驶系统、座舱系统和动力系统提供承载平台,同时要具备认知、预判和控制车辆与地面互动的能力。整个智能底盘的基本属性包括安全、体验和低碳。同时,他强调,相关单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制定了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定义了相关的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产品平台。技术平台涵盖关键零部件技术、总体架构设计技术、切换控制技术、健康状态管理技术和核心测试技术等各个方面。最后,他也提到整个行业的2024年工作计划包括积累研发经验、攻克关键技术和推动技术创新的相关安排,从而促进该领域技术的全面发展。六、红旗自研混动技术 以优质高效为目标在会议进行到发动机研发层面的相关分享时,由中国一汽研发总院的赵慧超在现场为大家分享了红旗高效混动发动机的研究和实践。▲赵慧超他指出,红旗在动力总成产品和发动机方面进行了精益化、极致化、高效化的工作。未来,他们认为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产品将长期共存。他提到,红旗致力于提供高效低碳化产品,满足国家发展、环境保护、用户需求等需求。混合动力因解决用户问题且具备电动车性能,将继续快速发展。此外,红旗还推出了HMP混合动力平台,包括混动发动机、传动器、电驱、电池和智能管理。发动机采用高效率技术,包括高压缩比、伸缩比循环、低阻力EGR等,提高热效率。最后,赵慧超强调,他们承诺在碳中性燃料和内燃机方面继续探索,努力提供高效、低碳、豪华的混合动力产品,为未来的能源需求做好准备。七、解决用户痛点为导向 宁德时代不断突破最后的分享主题与动力电池有关,上场发言的是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内乘用车CTO高焕,主题为“高安全超充动力电池开发”。▲高焕高焕首先指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痛点主要涵盖充电不便、续航里程短、更换电池成本高等问题,其中充电焦虑已成为用户首要问题。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迅速发展,但用户需求持续增长。超级快充技术成为行业共识,以满足高效、迅速充电需求,解决用户痛点。对于上述问题,高焕强调,宁德时代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巨大,拥有数万名研发人员和高产专利申请数量。其超充产品麒麟电池和神行电池推陈出新,提供高安全和高性能,解决低温充电问题。特别是NP2.0技术改进电池系统热安全设计,降低整车安全风险。它的创新材料和结构设计提升续航里程、电池充电效率和性能。此外,高焕也提到,宁德时代的技术突破使超充体验显著改善,提高了峰值功率,缩短充电时间,适应不同充电桩功率范围,让用户能够更便捷地享受新能源汽车。同时,它在西藏建设超级充电站,为偏远地区提供新能源补充能源的可能性。高焕的分享从新能源汽车用户最关注的两个痛点补能和安全出发,详细阐述了宁德时代在电芯材料体系、电池结构和控制方面的探索和创新。结语:电动化时代高效技术迭出 期待成果落地实现突破“电动化时代的高效技术”这一主题,面向双碳背景下新的中国汽车市场动向。同时,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不同新能源技术路线的深入分析和探讨阐明了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本次论坛针对现在很多核心技术最新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对未来发展提出很多极负创造性的洞见和构想。希望我国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早日落地。

10/26
2023

媒体关注 | 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来源:安徽新闻联播

安徽省委省政府以及科技主管部门,对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投入,进一步激活科技创新人员的积极性,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极大地推动了安徽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眼下,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加快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成绩也尤为突出。这几天,在省里精心打造的创新创业品牌“双创汇”系列活动——走进芜湖首位产业专场活动上,奇瑞汽车、宏景电子等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现场发布了技术需求,“底盘一体化智能控制技术软硬件研发”等10个“揭榜挂帅”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宏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 田学林这一次的“双创汇”,能够找到很多专业的,有做过这些方面技术的(合作伙伴),节省我们大量的研发资源,对接得非常精准。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 蔡蔚就汽车产业本身,安徽也是领先的,通过“双创”的方式,把产学研系统联合起来,(开展)一些前瞻性的研发,会有利于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活跃强劲是安徽最靓丽的名片。目前,全省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7位,全省人才总量达到1170多万;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00家,数量居全国第8位。日前,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安徽省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达1152.5亿元,研发投入经费总额、强度双双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特别是研发投入强度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创历史新高。安徽省科技厅 党组书记 吴劲松抓一批重大的科技攻关,抓好企业的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高水平的创新型省份助推高质量发展。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共3页/25条数据

工作经历

2007.08  -- 2022.09    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中心  首席科学家

工作业绩

他提出了各向异性电磁场有限元格式,发明了“发卡式”扁线绕组并率先应用于电动化汽车驱动电机,在高效稀土永磁电机、碳化硅(SiC)基功率电子控制器、油冷技术、振动噪音和新器件/新材料应用领域贡献卓著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