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账号
密码
登录
登录
温馨提示
asdjnhadkbnasondoasnlksnm
确定

院士介绍

傅正义

傅正义(1963年-),男,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863高技术计划新材料领域结构材料主题组专家,总装备部先进材料技术专家组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湖北省政协委员。国内早期开拓燃烧合成研究的学者之一,获得了若干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10篇、出版著作4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得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首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全国先进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4月23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 活动动态
  • 个人简介
  • 学术成果
09/21
2023

2023金刚石产业大会|汇聚产业链优势 共创金刚石未来

来源:磨库网

2023年9月20日,一场汇聚全球金刚石产业精英的盛会于中原腹地揭幕。2023金刚石产业大会旨在推动金刚石产业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高峰。来自全球的金刚石产业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参与其中,共同探讨金刚石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大会开幕式中共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九三学社河南省委副主委、郑州大学副校长单崇新、德国隐形冠军协会首席运营官Georg Türk先后致辞。        安伟表示,郑州作为中国金刚石产业化发源地,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建立专班机制,推进优势再造。已形成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原料及辅料生产、生产设备制造、超硬材料合成、制品应用的产业链条,全市人造金刚石产量占全国20%,立方氮化硼产量占全国80%,成为全国超强材料主要的产业研发生产中心。郑州将汲取会议成果,深化合作,共同推动金刚石产业创新发展。        单崇新表示,针对河南省超硬材料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九三学社将继续发挥社内资源优势,从事超硬材料人员众多的特点,发挥九豫科创战略合作的平台作用,积极助力河南省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挖科技资源、完善协同机制、推动项目落地,持续加强超硬材料的资源整合。        Georg Türk首先介绍了德国隐形冠军协会的可以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德国中小规模家族企业对产品和管理的认真钻研态度及成果,赞扬中国超硬行业也有类似的生态,有大量小而美的企业在细分市场不断深耕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他认为未来中国超硬材料行业会涌现出更多隐形冠军企业。大会报告《我国重点新材料发展战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干勇院士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国内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他指出我国在新材料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材料支撑保证能力不足,材料创新不足,新材料基础能力薄弱等。也介绍了新材料产业面临重大战略需求,发展目标以及未来半导体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未来,金刚石新材料将是发展重点。《金刚石企业与顶尖材料科学的协同创新》——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卡耐基研究所地球物理实验室和高压研究中心研究员毛河光毛河光院士指出,金刚石产业是国家重点支持和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然而,在当前体制下,无论是产业界还是基础科研界都难以独立完成这一任务。他强调了产业面临的多重挑战,此外,他还指出了高压科研领域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并强调了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中国金刚石产业发展地图2023》发布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分会秘书长孙兆达介绍了我国人造金刚石产业概况及金刚石行业发展情况。他指出,我国金刚石行业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明显的优势,产业规模大,部分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我国还培育了一批优秀企业,为金刚石行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最后对金刚石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给予了展望。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政策发布郑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红军介绍了高新区区情区况。他指出,高新区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建立了完善的人才体系,拥有完善的科技金融和完备的政策体系。此外,他还介绍了高新区超硬产业的发展情况,并详细阐述了该产业的产业优势以及未来发展规划。        项目签约        金刚石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家对话圆桌论坛参加本次圆桌论坛的嘉宾有:豫资控股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河南省新材料投资集团董事长吴国学、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延军、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淼、河南省力量钻石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腾吉、河南联合精密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磊、惠丰钻石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敬贺。论坛由国机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分会理事长闫宁主持。        论坛嘉宾从各自的角度分享了如何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的见解。他们的观点不仅为金刚石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也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和行业协作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金刚石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主旨论坛下午的论坛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分会李志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持。        河南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王继芬致辞。        王继芬表示,河南超硬产业拥有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全球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开展该领域的学术技术交流研讨,加强沟通协作和协同创新,必将为河南乃至全国金刚石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希望各位专家和产业界的代表,以本次大会为契机,建立合作机制,共同为河南金刚石产业创新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助力建好科技创新链条关键环,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与融合聚力,推动产业做大做强。《金刚石:从工业牙齿到终极半导体材料机遇与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邹广田邹广田院士的报告围绕金刚石-从工业的牙齿到极限材料、英寸级金刚石单晶的发展历程、金刚石多功能应用场景、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四个方面展开。他介绍了金刚石和β-SiC、GaN、GaAs及Si主要性质的比较;CVD金刚石单生长设备:热灯丝法(HFCVD)、热阴极法(TACVD)、直流电弧喷射(DC Arcjet CVD)、微波等离子体(MPCVD);CVD金刚石单晶生长的关键技术;应用领域如宝石、金刚石刀具、金刚石光学窗口、污水治理、热沉、导热材料、功率电子器件等,此外还有特殊应用,如受控热核反应的微波窗口和靶材固化球。针对未来应用趋势,邹院士总结了短期趋势和长期趋势,短期趋势如在电子级衬底、高端刀具、电机材料方面的应用,长期趋势如在功率芯片、芯片热沉、量子器件领域的应用。同时他也分析了未来的技术挑战。《高性能陶瓷材料制备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傅正义傅正义院士介绍了高性能陶瓷材料制备技术的组成与结构设计,包括原料合成、成型技术、烧结技术、高效加工、工程化应用,继而比较了大电流加热与传统加热界面原子扩散系数差异,探讨了电场的作用。介绍了多种烧结技术,还提出类塑性变形为控制机制的烧结新技术,该技术特点是能在更低温度下获得塑性。分析了ZrB2高熔点陶瓷的超高压、低温、晶粒细化烧结,区别于经典陶瓷烧结的晶粒生长,还探索了陶瓷材料烧结新技中的超快速。此外展示了超快速烧结金属陶瓷加压之后时间对密实度的影响,以及压力大小对密实度的影响。介绍了超快速烧结纳米Al2O3陶瓷、新型尖晶石型透明陶瓷、设计陶瓷晶粒组成与晶体结构。《大型航宇薄壁结构切削加工的关键问题与技术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卫红张卫红院士表示,大型复杂薄壁结构制造是实现新一代大飞机的关键技术。存在结构整体大型化、苛刻制造精度、切削效率提升等技术挑战。继而进一步分析了宇航结构制造在切削力、加工变形、切削颤振的难点,提出了创建切深、刀具参数匹配的低切削力工艺方法。《工业母机创新设计: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谭建荣院士做了线上报告。他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数控机床设计现状,产品与装备的发展趋势从机械化向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分析了产品与装备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国内外数控机床设计上的差距,分享了数控机床正向设计的内涵、关键技术。此次2023金刚石产业大会的举办,不仅为全球金刚石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中原地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提供了契机。同时,大会还对提升我国金刚石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国内外的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期待这场盛会能够为金刚石产业的健康发展揭开新的篇章,也希望中原大地能够成为全球金刚石产业的重要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中国金刚石产业的繁荣发展。

08/24
2023

傅正义院士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高性能特种陶瓷最新研究成果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综合新闻

 近日,傅正义院士团队季伟副研究员在高性能特种陶瓷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进展,成果以“Contribution of boundary non-stoichiometry to the lower-temperature plasticity in high-pressure sintered boron carbide”为题,于8月21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2023, 14, 4889)。我校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唯一通讯单位,牛津大学、湖北隆中实验室为合作单位。季伟副研究员、傅正义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团队博士研究生徐海跃、季伟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 特种陶瓷因高强度、高硬度等优异性能,是现代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材料。但特种陶瓷在中-低温下具有本征脆性,其应用范围受到巨大限制。特别是如何在保持高温强度的同时提高塑性,是国际难题和学术前沿。传统方法目前仍然无法有效解决。傅正义院士团队提出一种通过高压低温烧结技术(1800°C,80MPa),构建化学计量失衡晶界来提升陶瓷塑性的新策略。本工作以碳化硼陶瓷为例,通过高压烧结诱导晶界发生显著非化学计量变化,使其塑性变形温度较传统烧结样品降低了200 °C,中-低温塑性获得大幅提高,且在塑性发生之前保持高强度。该策略有望为高性能特种陶瓷在更广泛的温度范围内满足应用要求提供新方法。该工作获得牛津大学材料系Richard Todd教授团队、牛津大学David Cockayne电镜中心、我校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微结构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实验平台的大力支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北隆中实验室自主创新基金的资助。高压烧结碳化硼陶瓷塑性温度更低出现塑性之前保持高强度球差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晶界出现显著的非化学计量变化傅正义,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北隆中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美国陶瓷学会会士、欧洲陶瓷学会荣誉会士、国际陶瓷联合会秘书长。在多功能陶瓷与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新结构与新材料体系探索、原位反应合成与制备新技术、高效烧结与加工新技术、材料过程仿生制备新技术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与教学奖励一等奖7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季伟,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湖北省青拔。2017年博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师从傅正义院士。2015-2016年在牛津大学学习。主要从事高性能特种陶瓷材料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15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美国陶瓷学会Ross Coffin Purdy 奖、工程陶瓷全球青年科学家奖、武汉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十大科技进展;兼任国家高起点期刊Interdiscip. Mater.助理主编、J. Adv. Ceram.青年编委。

04/08
2023

建言献策 把脉开方 济宁市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院士专家座谈会侧记

来源:大众网

济宁市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院士专家座谈会现场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邢德蕊 陈纯璋 济宁报道加快济宁高质量发展,人才科技要先行!4月8日下午,济宁市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院士专家座谈会召开,来自各地的院士专家齐聚一堂,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围绕高端装备、化工、新材料、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等研究领域各抒己见,共同为抓好人才科技工作、加快济宁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把脉开方。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院长徐春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松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傅正义等院士专家,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轩福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国际碳中和研究院院长、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蒋庆哲等高校领导以及山东省、济宁市领导等22人共同出席本次座谈会。徐春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些“内动力”“社会的发展更加迫切地需要科技的创新和人才的支撑,也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徐春明深耕重油高效转化和清洁油品生产领域,他先前与济宁市益大新材料合作生产的高品质针状焦,填补了国内高端市场空白,并推动企业获批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在座谈会上,他以与企业合作的实例讲述了“内动力”在助推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徐春明表示将会全力支持企业创新,并不断更替一些迭代技术产品,希望能够站在行业的前端,为济宁市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陈松林:在济宁采用先进的鱼类育种技术,助推济宁鱼类种业快速发展“济宁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淡水水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北方重要的水产品交通枢纽。”陈松林注意到,济宁市具有很好的发展淡水鱼类、特别是高价值鱼类的优势和潜力。作为全国水产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他在座谈会中表示希望能让大家“多吃鱼、吃好鱼”,在济宁采用先进的鱼类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不仅可以助推当地鱼类种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加速济宁市向“绿色渔业、智慧渔业”转型升级。傅正义:新材料产业化的发展,要解决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国家新材料产业化的发展,首先要解决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要有新的想法、新的突破。”刚从苏州赶来的傅正义带来了当前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情况,并结合武汉理工大学关于新材料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讲解。他对济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工作,提出了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人才集聚、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等意见建议,“我们和济宁市有很好的合作的基础,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合作成果。”信思金:青年学生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济宁老乡信思金以在武汉理工大学的实际工作为例提出加强政府与高校、企业合作的工作方向,他表示将全力推动市校双方的战略合作走深走实,相信在学校和济宁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在建设“智造济宁、文化济宁、活力济宁、美丽济宁、幸福济宁”的新征程中与家乡携手谱写新华章、铸就新辉煌。轩福贞:济宁市在循环经济或循环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优势“每次回来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这种高质量的发展和产业转型方面的巨大的变化,我都非常高兴。”同为济宁老乡的轩福贞在高端化工方面为兖矿能源、鲁泰控股等济宁市重点化工企业,培养了一批化工技术人才,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在到校友企业实地考察时,他发现济宁市在循环经济或循环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优势,他希望能够真正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发展,在科技创新、整合转化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高质量发展上把脉开方、在人才引育上梳理困难,在双招双引上热血推进!济宁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顶级智囊团”的倾力相助,济宁也将全力搭建平台、优化环境、保障服务,助力人才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为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02/21
2023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两院院士

来源:粉体人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87年由国家计委批准,1990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对外开放,是依托于武汉理工大学建设的新材料领域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瞄准世界材料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五个研究方向:梯度复合技术与新材料、原位复合技术与新材料、纳米复合技术与新材料、变革性技术与前沿新材料、材料复合原理与材料设计。实验室具有一支朝气蓬勃、勇于创新、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学术队伍,并拥有傅正义、张联盟、张清杰多位院士。傅正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正义,1963年1月生,祖籍湖北大悟,出生地湖北随州。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美国陶瓷学会会士、欧洲陶瓷学会荣誉会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材料”专家组专家,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多功能陶瓷与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新结构与新材料体系探索、原位反应合成与制备新技术、高效烧结与加工新技术、材料过程仿生制备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出多种高性能新材料,已在高技术产业、现代工业和国防工业中实现工程化应用。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与教学奖励一等奖7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获美国陶瓷学会John Jeppson 奖、Samuel Geijsbeek国际奖、Ross Coffin Purdy奖、国际材料联合会年度奖、俄罗斯工程院“工程勋章”等9项国际奖励;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5项国家人才奖励。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联盟,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清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清杰,1958年11月出生,河南省西峡县人,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原武汉理工大学校长。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材料微纳计算与新材料设计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研究工作,获得国家发明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Phys Rev Lett》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60余篇。先后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高效热电材料与器件》首席科学家(2007~2017);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4~2018);科技部第一届国家基础研究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2020~);科技部《面向203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战略规划研究》材料领域专家组组长;科技部《面向2035年交叉前沿与颠覆性创新战略规划研究》材料领域专家组组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指南编制专家组成员(20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功能基元序构的高性能材料》专家组组长(2019~)。实验室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围绕主要研究领域,近五年来,先后聘请了25位国际知名学者作为实验室的名誉、客座教授,同时创造良好的研究工作条件,邀请国外知名的科学家到实验室从事合作研究工作。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院士顾秉林教授。实验室以卓越科学研究引领材料科学与工程世界一流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营造国际协同创新文化,开展“强-强”国际合作研究,彰显了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信息来源: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官网

12/16
2022

五个工程院院士来了,为黄石这个产业!

来源:中华网

12月15日 上午9:00,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将在黄石举行。黄石,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全国知名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拥有3000多年的冶炼史、100多年的开放史、70年的建市史,有深厚的矿冶文化底蕴和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国务院确定的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部和发改委确定的国家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科技部最新一批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支持建设城市。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是黄石科技创新年度高峰论坛的首届论坛活动,本次论坛以“绿色低碳新材料科技赋能促转型”为主题,将邀请国内新材料领域顶级专家学者、顶尖企业参加,共商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大计。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黄石市新材料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工业总产值超13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3%,形成了铜精深加工、钢铁精深加工、铝型材、绿色建材四大优势领域。黄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新材料产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改提能,引导企业走绿色低碳的创新发展之路,推动新材料产业迈上价值链中高端。获批特钢、有色金属2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获批高端铝材及铝产品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大冶特钢、华新水泥、大冶有色、华中铜业、融通高科、宏泰铝业等一大批在全国新材料产业有影响力的企业接连涌现。参会院士介绍李元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粉末冶金和有色合金材料制备、成形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基础和工程化研究刘正东  钢铁冶金与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电站动力工程用钢冶金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彭寿  玻璃新材料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国际玻璃协会主席,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董事、董事长、法定代表人。一直在功能玻璃领域一线从事科研、设计和产业化工作。张联盟功能梯度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特种功能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致力于梯度材料的功能创新与设计、制备技术创新与工程化应用。傅正义高性能陶瓷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多功能陶瓷与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新结构与新材料体系探索、原位反应合成与制备新技术、高效烧结与加工新技术、材料过程仿生制备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黄石将以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为契机,以科技创新带动各种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集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黄石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黄石转型升级和绿色崛起!

工作经历

湖北省政协  委员
国家863高技术计划新材料领域结构材料主题组  专家
总装备部先进材料技术专家组  专家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  成员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  成员

工作业绩

"傅正义是国内早期开拓燃烧合成研究的学者之一,获得了若干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 在材料合成与加工新技术领域获得了若干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第二类基本燃烧合成模式、“固-固反应瞬间点火模型”、陶瓷快速致密化机理等,得到包括俄罗斯科学院Merzhanov 院士在内的众多国际知名学者的介绍和好评。 研制和开发了多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合成与制备装备,建立起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材料制备技术平台。在应用与产业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若干新材料产品在高技术产业和国防工业重大、重点型号中获得了应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10篇、出版著作4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项。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支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首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全国先进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日-韩A3前瞻计划国际重点合作项目
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
国防科技基础研究项目
总装备部预先研究项目
国防科技配套项目

学术任职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 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奖信息

1997.01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2.01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5.01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96.01   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1.01   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2006.01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01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4.01   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