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账号
密码
登录
登录
温馨提示
asdjnhadkbnasondoasnlksnm
确定

院士介绍

赵鹏大

赵鹏大(1931年-),男,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历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及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教育研究分会会长、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定量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IAMG杂志《不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编委及IAMG杂志《计算机与地学(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讯编委,《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编委会主任,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亚洲地区代表、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专门委员。长期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学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 活动动态
  • 个人简介
  • 学术成果
03/15
2024

赵鹏大院士一行参观北京大学校史馆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校史馆

2024年3月6日上午,北京大学1952届地质学系校友、著名地质勘探学家、数学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院士一行参观北京大学校史馆。校史馆馆长余浚、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原党委书记宋振清、校史馆副馆长刘静、校友工作办公室行政部副部长申一博、校史馆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张鑫等陪同参观。赵鹏大(左二)一行参观北京大学校史馆赵鹏大一行参观了北大校史馆的“百年北大”展厅。余浚为赵鹏大老校友介绍了校史馆的基本情况,赵鹏大不时驻足流连,通过一张张老照片重温往事,仔细辨认曾经的老师和同学。赵鹏大对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情缘。他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于1952年毕业,见证了国家和学校的伟大变革,北大的学习生涯令他终身受益。作为北大发展建设的亲历者,赵鹏大在展览中看到了自己在北大学习生活的地方,在北大杰出毕业生名单中看到了自己的介绍。在北大红楼、老地质馆、老图书馆的照片前,他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选择地质学的初心和坚持,回忆了学生时代的峥嵘岁月,热心地为众人讲述相关展品图片背后的故事。他强调,北京大学优秀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环境为他打下了深厚的学业基础,这份经历让他一生铭记。赵鹏大一行参观北京大学校史馆的“百年北大”展厅各位老师在会议室进行了座谈交流。赵鹏大结合自身的治学与从教经历,分享了宝贵的心得体会。他指出,“选好方向、逆境而上、完美为本、勤奋为纲”是他的人生格言,只有努力做到坚定政治方向、克服困难挫折、积极追求完美、勇于勤学苦练,方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赵鹏大勉励大家,一定不要满足于现状,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人生的乐趣在于发现、人生的阅历在于实践、人生的品味在于磨炼,不论大事小事,都需认真对待、做到极致,要时刻以专注和坚持的态度勇攀前行道路上的每一座高峰。赵鹏大与各位老师进行座谈交流赵鹏大询问了解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并与全体人员在校史馆门前合影。他祝福北京大学在新时代建设中继往开来、再展宏图,续写更为精彩绚烂的华章。赵鹏大与全体人员在校史馆门前合影赵鹏大院士简介:赵鹏大,1931年生,辽宁清源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原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建立了中国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开创了“矿床统计预测”新学科,提出了“地质异常”“地质体数学特征”“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的新概念、新内容及研究方法,并在这些学科的发展前沿上培养了160余名博士生。文字:杨瑷瑄摄影:杨瑷瑄、刘静、张鑫编辑:山石 责编:燕元

02/26
2024

赵鹏大:从北大荒到国际数学地质之父,传奇地质生涯

来源:8点精要

赵鹏大,一位在我国地质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曾在国内外多个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工作。赵鹏大院士生于辽宁抚顺,成长于四川等地,见证了我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他曾表示,自己在求学过程中经历的艰辛和困苦,成为了自己日后取得成就的重要动力。赵鹏大院士在北大地质系求学期间,受到多位名师的指导,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其中,朱光潜先生讲授美学,季羡林先生讲授东方语言学,胡适校长则与他们探讨货币贬值等问题。此外,他还曾聆听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先生的讲座,以及陈毅、彭真、肖华等开国将军,龚澎、乔冠华等外交官的授课。这些丰富的学术经历,使赵鹏大院士对国情和国际形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为国家事业和人民服务的热情。1952年大学毕业后,赵鹏大院士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到艰苦的地质工作中。然而,初入工作岗位的他,并没有立即得到组织的重用。直到“文革”后期,赵鹏大院士的工作才逐渐恢复,并且他的科研热情更加高涨。在此期间,赵鹏大院士帮助安徽马鞍山铁矿解决了钻孔岩心采取率低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大量的钻孔报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赵鹏大院士的学术思想逐渐被世人所认可。在国际舞台上,他将“数学地质”的研究系统地公之于众,并因此获得了国际数学地质领域的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此后,赵鹏大院士在矿体地质、矿体变化三要素、成矿预测三理论等多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步入新世纪,赵鹏大院士敏锐地捕捉到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研究领域。他认为,在大数据时代,地质科学同样离不开数据,而“数字地质”就是地质科学的数据科学。赵鹏大院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富有爱心的教育家。在他的指导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地质人才,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为地球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赵鹏大院士关心学生的成长,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华。此外,赵鹏大院士还热衷于科普工作,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地质科学,他积极撰写科普文章,普及地质知识。他坚信,科学普及对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赵鹏大院士的科普作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赵鹏大院士的一生都在为我国的地质事业不懈努力,他的成就和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面对未来,我们相信,在赵鹏大院士的带领下,地质科学将会取得更多突破性的进展,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09/29
2023

我与北大的不解之缘

来源:北大地空院友会

我与北大的不解之缘作者:赵鹏大我在1948年考入北大。当年,地质系由全国各考区共录取8人,其中有翟裕生、巩杰生、林墨荫、陶世龙、何锡麟、曾自强、游振东和我,后来由解放前的北平“北大”合并进来王世英、赵东甫、董镇及梁天佑4人。在二年级时,又从贵州大学转来1人(肖序常),由高年级留下1人(陈云章),鼎盛时期为14人。其中,3人先后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即翟裕生、肖序常和我。一个班出了3名院士,且曾同住一间宿舍,这在后来,也成为北大的一段佳话。校园记忆我入学的时候,北大的主校区在沙滩。那里有几处非常知名的地方,其中最闻名遐迩的,当属“沙滩红楼”,这也是以前的北大图书馆所在地。众所周知的是,毛主席曾在此做过图书馆的管理员。而另一个有名的地方,便是“民主广场”了。当年,参与五四运动的学生们就在此集会,在“民主广场”周边的围墙上贴有各种政治观点或派别的大字报,但是以民主正确的呼声为主。1948年,北大是全国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有文、理、法、医、农、工六大学院,而地质系则是理学院中最大的一个系——全系4个年级共有50余名学生,但是没有一位女生,故被大家戏称为“沙漠系”。北京解放以后,地质系招生人数逐渐增多,像1949年招收的一个班有20余人,而且出现了唯一的一个女生:张慕菊,她来自武汉,后与冯景兰之次子冯钟燕(同班同学)结为夫妻。在这之后,人数逐步增多,女生人数也有所增加,一改地质系“沙漠系”的形象。与此相对,动物系、植物系在理学院中的规模最小——他们有时每年只招一二名学生,甚至出现了教师人数超过学生的现象。因此,当时的很多学生活动都以理学院为主。我刚入学的时候,我们班有12人,可是比我们高一年级的那个班却只有6人。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地四王宗周,力气大如牛,选他当委员,福利不用愁”,说的是地质系四年级的进步学生王宗周(后改名郑直),同班同学为他竞选学生会委员时编的顺口溜口号。当时令人奇怪的是,像王宗周这样的进步学生,时不时地就会突然“消失”。后来我们才得知,其实他们是悄悄地离开学校投奔解放区了。北京解放后,他们中的一些人以军管会成员身份重返北京,进驻了有关单位。北京解放前夕,为了维护北大校园的稳定和安全,我们在读书的同时,还担任一些护校和保护进步教授的工作。非常有幸,我们不仅迎接了1949年北京的解放,还经历了我国历史的伟大转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北大地质系学生被北京市委安排在天安门金水桥前,作为大会纠察队员维持开国大典的秩序,这也成为令所有在场同学都终身难忘的历史时刻。学术生活北京解放前夕,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一些学生代表直接找到当时的校长胡适,请他回答对当前形势的看法。正因如此,我非常难得地见到了当时的北大校长胡适。记得那时,北大大师云集,给我们地质系授课的教师都是国内知名教授:孙云铸讲古生物,马杏垣讲普通地质学及变质岩,王烈老先生讲结晶学、矿物学,王嘉荫讲光性矿物学、岩浆岩,张炳熹讲沉积岩,高之狄讲构造地质学,王鸿祯讲地史学,王竹泉讲煤田地质学,潘钟祥讲矿床学,当时担任相关课程的助教是郝诒纯、杨起、李文达、张咸恭、王大纯、王文魁、邵克忠等。当时,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专业英语课程,但是教师上专业课时,很多是半英半中式的教学,不少名词术语都讲英语。那时基本上没有中文教材,学生主要是靠看英文的原文教科书或参考书,久而久之,就可以自由地阅读英文专业书刊了。另外,当时各种专业课的实习报告,甚至微积分算题,化学实验报告都必须用英文书写,所以对我们的专业英语是一种很自然的强化训练。基础课的师资阵容也非常强大:微积分是张龙翔,化学是袁翰青,分析化学是曾昭伦,俄语是曹靖华,政治是许德珩,这些老师都是当时已经声名显赫的大家。此外,我还有幸聆听过在北大任教的朱光潜、季羡林、钱端升,汤用彤等大师的课程。除了强大的师资力量之外,地质系的设备及其他条件也很好,有自己的图书馆,可以自取书刊杂志阅读;有设备相对齐全的实验室,人手一台显微镜供随时使用;地质馆也有一间独立的小院,环境良好。在当时,北大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知名地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北大校方经常邀请一些知名人士前去为师生做报告,例如: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先生、彭真市长、陈毅、肖华等长征老将军,龚彭、乔冠华等外交家,叶企荪、李四光等学者,不一而足。实践活动在北大就学时,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950年,我们进入大二后,地质系学生接受了一项1:50000地质图填图的任务。这次活动,分别由一名教师带领三名同学填制一幅图,我、游振东及曾自强三人由张咸恭先生带领,在野外工作了一个多月,负责填制北京附近460平方千米的密云幅地质图。这是一次“真刀真枪”的实战,每次换站搬家,我们都会雇佣一头毛驴,驮上做饭用的大锅和粮食,住在老乡家里,请一位老乡做饭,在一个站住四五天,跑完周边的路线后,再搬到下一站。在当时,图幅内分布有低品位的条带状磁铁石英岩还不作为铁矿床,所以只有密云沙场的钨矿作为矿床的重点研究对象。另外,球斑状花岗岩也是图幅范围内一大特殊岩类,我们对其也进行了较详细的观测研究。在这次填图过程中,最为戏剧性的一件事,是我们被怀疑为“土匪”。记得是在巨各庄住下的时候,已经就寝的我们忽然听见村长来敲门,说今天早些时候在本村山上发现了“匪情”——4名土匪,一人持长枪,三人持短枪,还说村民兵已到村口放哨,叫我们都放好贵重物品、保持警惕。根据村长所言情况,我们“对号入座”,惊讶地发现,他所说的“土匪”很可能正是我们4人——张先生手持长柄旱伞一支,我们三人则各持铁锤一把,被村民们误认为是长枪和短枪。当我们在山上反复穿行寻找露头时,恰见山下有一牧羊人,赶着羊群离去,可能就是这位牧羊人见到山上的异常现象后,向村里报案,把我们4人误认为土匪了。在解放初期,边远农村的治安情况不佳,村民们仍不习惯有“不速之客”出现,像我们这样的地质工作者,在进行野外地质工作时,会不时遇到这样的麻烦和尴尬。课余生活我们班的几位同学,还有个“业余爱好”,就是写通俗科普文章或短文,然后送到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到广播电台播放。做这项工作的同学,主要有巩杰生、何锡麟、陶世龙和我。那时,我写了不少科普短文,例如:“化石的故事”、“谈谈石灰岩”、“湖泊的成因”、“石油:汽油的妈妈”、“煤”等等,主要投往天津的《进步日报》,武汉的《长江日报》、北京的《大众科学》杂志,《新民报》、新华广播电台等。当时,我们几个同学互相比赛,看谁写的多,发表的多;如果发表了,就赶快互相告知“appear”了,如果没发表,就“disappear”了,现在想来,还是很有意思的。当时我们发表科普类的文章,一不是为稿费,二不是为出名,仅仅是一种兴趣使然。每次我们发表文章,都是用笔名,而不是用真名,如我的笔名为“桥”,有时写为“木乔”。由于要经常写文章,我们就自发地去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和书籍,以至于在一二年级时就把许多高年级的专业书籍看了。事实证明,这种自主性的学习和工作,对于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大有裨益。在北大上学时,我也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在地质系,我曾担任过团支部书记工作。当时北大团委书记是工学院四年级学生胡启立,他曾带领我们几个系的团支部书记到当时团中央书记冯文彬家中作客。在校外,我们还参加了1952年的“三反五反”运动,我被抽调去参加在王府井大街上一所委托商行开展的反行贿、反偷漏税的调查工作,工作组由在北大银行专修科读书的两位老干部负责。我们学生负责查账等工作,有时还与资本家进行谈话。其他的工作,就是在学校内部开展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主要是对一些老先生的“资产阶级”思想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还有“忠诚老实”运动,主动交代自己的历史问题等。经过这些工作,我的思想境界和工作能力均有所提高。毕业前夕的1952年5月21日,由翟裕生及化学系的戴乾环(后改名文乾)二位同学介绍我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作者简介:赵鹏大,1931年生,辽宁清源人。1980年任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地质勘探学家、数学地质学。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学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历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及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定量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IAMG杂志《不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编委及IAMG杂志《计算机与地学(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讯编委,《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编委会主任,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亚洲地区代表、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专门委员。赵鹏大院士建立了中国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开创了"矿床统计预测"新学科,提出了"地质异常"、"地质体数学特征"、"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新概念、新内容及研究方法,并在这些学科的发展前沿上培养了100余名博士生和数十名硕士生。他主持完成的"宁芜地区铁铜矿床统计预测",作为"宁芜盆地铁铜矿床成矿规律研究"组成部分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20万图幅矿产资源总量预测方法研究"、"新疆喀拉通克成矿带铜镍金资源量预测研究"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矿产统计预测》获地质矿产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以他为首的科研集体近年应用地质异常理论和矿产统计预测方法,在新疆北山地区发现铜镍硫化物远景成矿带2条,在东准噶尔发现金矿带1条。1992年获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亚洲第一人。

12/03
2022

中国地质学会首批荣誉会士和会士名单公布,23位地大人当选!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学会于2022年4月启动了首批会士遴选工作。经评选,共有55位院士确认为中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10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士。其中我校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曙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中国科学院院士成秋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友宏,我校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文采、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舒德干、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之钧、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芳、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建兵、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玉洪荣登荣誉会士榜单;我校能源学院教授姜在兴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士。\ | /荣誉会士赵鹏大赵鹏大,1931年生,辽宁清源人。1980年任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地质勘探学家、数学地质学。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学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历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及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定量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IAMG杂志《不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编委及IAMG杂志《计算机与地学(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讯编委,《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编委会主任,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亚洲地区代表、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专门委员。赵鹏大院士建立了中国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开创了"矿床统计预测"新学科,提出了"地质异常"、"地质体数学特征"、"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新概念、新内容及研究方法,并在这些学科的发展前沿上培养了100余名博士生和数十名硕士生。他主持完成的"宁芜地区铁铜矿床统计预测",作为"宁芜盆地铁铜矿床成矿规律研究"组成部分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20万图幅矿产资源总量预测方法研究"、"新疆喀拉通克成矿带铜镍金资源量预测研究"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矿产统计预测》获地质矿产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以他为首的科研集体近年应用地质异常理论和矿产统计预测方法,在新疆北山地区发现铜镍硫化物远景成矿带2条,在东准噶尔发现金矿带1条。1992年获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亚洲第一

工作经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及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  召集人
中国地质学会  副理事长
教育研究分会  会长
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
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  名誉主任
第七届全国人大  代表
第九届全国政协  委员
湖北省学位委员会  副主任
国际定量地层委员会  表决委员
IAMG杂志《不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  编委
IAMG杂志《计算机与地学(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  通讯编委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球科学》  编委会主任
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  亚洲区代表
国际数学地质协会  专门委员

工作业绩

由于“在数学地质领域作为研究者、教育者及带头人的长期经历和突出贡献”,获1992年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亚洲第一人。 60年代,他创造性地将概率模型应用于个旧锡矿复杂矿体勘探过程的模拟,为选择合理勘探手段,提高钻孔见矿率提供了科学基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64年,他提出应用数理统计研究矿床合理勘探手段及工程间距的途径和方法,比美国学者科克(Kock)、林克(Llink)在《地质数据统计分析》一书中提出的类似方法早6年。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矿体变异数学模型,为矿床勘探类型的定量划分提供了可靠准则和依据。他率先在中国开展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的研究工作。 1975年起,先后在江苏、安徽、湖北、内蒙古、云南、新疆等地的一些矿区或成矿远景区开展了不同比例尺成矿定量预测工作。在实践基础上,于1983年提出了“矿床统计预测”的基本理论、准则和方法体系,并以此为内容,编写了教材和专著,在学校中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从而创立了“矿床统计预测”新学科方向。矿产资源总量预测已成为中国地质勘查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地质出版社出版了《宁芜火山岩盆地铁铜矿床成矿规律、找矿方向及找矿方法研究》专题成果。由赵鹏大执笔编写的《宁芜地区铁矿床统计预测》作为该项成果的组成部分,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80—90年代,他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数学地质”学科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建立了“数学地质学”新体系,即研究地质体数学特征,建立地质体数学模型;研究地质作用因素及相互关系,建立地质过程数学模型和研究地质工作方法及地质数据特点,建立地质方法数学模型。 1982年,他发表了《试论地质体数学特征》一文,首次论述了“地质体数学特征”的内容和方法。 1989年,在成矿预测中根据“求异理论”提出“地质异常找矿”新概念,并于1991年发表了“初论地质异常”一文,系统阐述了“地质异常”的不同模式、不同尺度水平、成矿意义及其表示和研究方法。1995年发表文章论述中国“地质异常”一改传统的区域构造划分方法,从定量求异的角度对中国主要成矿带的分布总结出新的规律。“地质异常”的提出,丰富了成矿预测的研究内容,完善了对物、化探异常的综合配套解释,为寻找超常矿床提供了新的途径。地质体数学特征和地质异常等新问题的提出,开辟了对地质体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创立了数学地质的一个崭新的学科方向。 1990年,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将“数学地质”新体系的研究成果编写成专著《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该专著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著作一等奖,同行专家鉴定为“总体上达到国际水平,其中部分数学地质方法的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地质体数学特征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学术任职

中国地质大学 教授
历任武汉地质学院 院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校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校长
中国地质大学 校长

获奖信息

1992.01   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章
1992.01   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著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