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账号
密码
登录
登录
温馨提示
asdjnhadkbnasondoasnlksnm
确定

院士介绍

单忠德

单忠德,男,1970年1月生,山东高密人,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数字化机械装备与先进成形制造专家。主要从事数字化机械装备与先进成形制造技术研究。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1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8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授权发明专利90余件,其中美国、日本、欧洲等国际发明36件。培养硕博士3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入选第一批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等。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荣誉称号。

  • 活动动态
  • 个人简介
  • 学术成果
04/12
2024

工信部:聚焦工业领域重点行业开展四大行动 全面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来源:工信微报 中国网

4月11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出席吹风会,介绍《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单忠德就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方面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以下为答记者问实录。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年来,全国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在整体的设备投资规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请问接下来将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推动工业领域的大规模设备更新?谢谢。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单忠德:谢谢您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工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体系全、品种多、规模大的独特优势更加明显,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有利于提升先进产能比重,既利当前,又利长远。2023年,全国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达4.4万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社会设备投资的70%以上,设备更新空间大、潜力足。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联合六部门印发了《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以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升级为重点,坚持市场化推进、标准化引领、软硬件一体化更新,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到2027年,力争实现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下一步,将聚焦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电子等重点行业,开展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装备推广、安全水平提升四大行动,全面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一是实施先进设备更新行动。针对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等行业,加快服役10年以上老旧机床等落后低效设备更新替代;针对航空、光伏、动力电池等行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围绕研发设计、中试验证、检验检测等薄弱环节,更新升级一批试验检测设备。二是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等智能制造装备,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千兆光网、算力中心等规模化部署。三是实施绿色装备推广行动。推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环节,应用推广节能、节水、环保等绿色装备;推动电机、变压器、锅炉、泵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换代;加大工业固废处理设备设施更新升级。四是实施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行动。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安全装备,加快推动石化化工老旧装置综合技改、推动民爆行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机器人替人”,加强安全应急、消防等领域装备升级改造与配备配置。同时,我们将联合相关部门落实中央投资、税收优惠、专项再贷款等支持政策,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强化标准引领、加强要素保障、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加快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落实见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基础。我就回答这些,谢谢!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总台央视记者目前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热度持续攀升,请问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方面,工信部有哪些考虑?谢谢。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单忠德:谢谢您的提问。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需要。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点线面”一体化推进数字化转型。“点”上就是打造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标杆,包括量大面广的中小型企业,“线”上就是推进重点产业链数字化协同改造,“面”上是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和重点园区数字化提升,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力争到2027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以上,特别是要推动工业大省大市和重点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主要有三个方面重点工作:一是推广应用一批智能制造装备。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产业规模已经达到3.2万亿元以上,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已经达到了每万名工人392台。下一步,我们要加快推动智能制造装备普及应用和更新升级,推广应用数控机床、增材制造、机器人、智能物流、传感检测、仪器仪表等通用智能制造装备,开发应用针对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专用智能制造装备,加快生产作业、仓储物流、质量管控等环节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工业软件和工业控制系统一体化更新。二是持续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已经建设5G基站338万个,实现了“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市市通千兆”,“5G+工业互联网”应用覆盖了41个工业大类。后续,将进一步加大工业互联网、5G、千兆光网等规模化部署,鼓励工业企业内网外网改造。构建工业基础算力资源和应用能力融合体系,加快部署工业边缘数据中心,推动“云边端”算力协同发展。加大高性能智算供给,在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智算中心。特别是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工业园区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三是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带动了各地建设万余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在石化、印染、家电等行业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示范企业。下一步,我们将加快人工智能、5G、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把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典型场景,带动更多行业推广应用。推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全流程数字化链接,提升柔性化制造、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科学化生产、科学化管理,打造更多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发挥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作用,更好引领带动上下游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总之,通过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赋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更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就回答这些,谢谢。来源:中国网 网上直播_中国网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有关情况 (china.com.cn)编辑:何 宁

03/07
2024

通信清算中心开展青年理论学习小组2月集中学习暨党支部党日活动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清算中心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讲话精神,2024年2月29日,通信清算中心(以下简称清算中心)开展青年理论学习小组2月集中学习暨党支部党日活动,全体党员、青年干部参加了学习。会上,全体成员共同观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讲授的专题网络课程《新时代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系统学习了我国制造强国指标体系的建设和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情况,通过对比世界主要国家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发展情况。青年干部张雅坤、王珂同志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从制造强国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等方面,详细讲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随后,全体成员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精神,结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以及《焦点访谈》“发展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视频等内容,全面学习了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方法路径和重要举措。青年干部温佳珂、席菲含分享了学习心得,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在“青年干部上讲台”环节,杨小艺同志领学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带领大家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职责与任务,认真剖析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具体实施措施,号召全体党员、青年干部要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要发扬“铁军”精神,强化责任担当,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清算中心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之中,为制造强国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03/05
2024

单忠德:中国制造业如何活血脉、强筋骨?

来源:工信头条 公众号

工业4俱乐部2023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特别策划《中国智库报告》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单忠德:中国制造业如何活血脉、强筋骨?来源:中央广播电台“技术和粮食一样,靠别人靠不住,要端自己的饭碗,自立才能自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产业链供应链是制造业的“筋骨血脉”,是稳住经济大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根据规划,到2025年我国迈入制造强国第二阵列。当前,正处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在2023年岁尾,中国工程院发布《2023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对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作出客观评价并提出发展建议。智库报告:《2023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智库机构: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课题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单忠德报告从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创新发展五个指标测评9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指数。测评结果显示,美国处于第一阵列,德国和日本处于第二,中国处于第三阵列的前列。单忠德表示,2022年,我国制造业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经受住了超预期因素影响的大冲击,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稳定居于较高水平,制造强国建设稳中有进。单忠德:在创新发展这个方面,我们国家改变了2021年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单位制造业增加值、发明专利授权量等创业投入产出指标下降的局面,各个二级指标的分项数值都实现了小幅提升。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也均加大了对关键领域的政策支持和倾斜力度,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连续13年世界第一,占全球制造业占比超过了30%。单忠德: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大国。特别表现出我国制造业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体制优势,同时也是就业的压舱石和经济的压舱石。为了实现中国制造、中国速度、中国产品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奋进,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报告还显示,2020年—2022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年均增幅超过4个点,与美国等同处世界主要国家最高水平,虽然在个别年份出现波动,但整体实现平稳增长。中国制造业在攻坚克难中基本稳住了经济大盘。单忠德指出,其中一个表现是制造强国建设稳中有进,中国制造业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单忠德:在国内外严峻的冲击下,我们跟日本、德国强国发展指数差距在缩小,而且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回升到27.4%,止住了10多年来持续走低的态势。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由2020年的28.34%提高到2022年30.46%,居首位。其中,机械工业表现强劲,规模持续扩大,利润额增速、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的工业平均水平,进出口总额也创新高。另一个表现为制造业龙头企业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2020年—2022年,我国“全球500强中一国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比”指数增幅超过“制造业增加值”指数值增幅,肩负起引领中国制造业复苏的艰巨任务。单忠德:从国内产业发展来看,龙头企业发挥了产业集聚的牵引和产业链上中下游辐射的作用,推动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从国际竞争来看,国有企业和民营龙头企业共同引领我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体系,特别是民营龙头企业加速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和新引擎。此外,还有一个亮眼表现是“新三样”出口拉动外贸增长,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单忠德:我们国家制造业出口占比占全球制造业出口总额比重是从2021年的19.51%下降到2022年的19.11%,应该说外贸稳规模、优结构需要我们持续强化。像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确实拉动了中国外贸增长。“新三样”在2022年全年的出口领跑了整个外贸,像电动汽车出口增长了131.8%,太阳能电池为主的光伏产品增长了67.8%,锂电池增长了86.7%。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新型生产要素释放巨大潜能,大国竞争日益加剧。从内部来看,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够强,基础领域仍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大循环存在堵点。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和新型工业化推进面临新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针对我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报告提出针对性措施建议。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助力推动制造强国建设,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安全性和竞争力,提升技术水平、产出效率、经济效益,形成具有持续发展力、国际竞争力、开放创新力和强大支撑力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好地服务实现中国现代化。对此,单忠德指出,首先要坚持制造立国,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单忠德:我们要加快推动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以量的合理增长夯实稳的基础,以质的有效提升激发进的动能,同时我们要保证好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牢牢掌握中国制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的发展主动权,提升产业体系的整体效能。报告还指出,需加大创新投入,激发各类发展主体的创业活力。单忠德:真正地实实在在地把产业科技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探索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同时发挥国有企业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勇担原创技术策源地的重任。报告显示,我们产业基础尚显薄弱,与美国、德国、日本存在差距。制造业产业链关键环节仍存在“卡脖子”风险,特别是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与操作系统、航空发动机三大“短板”差距依然较大。单忠德表示,为加快补齐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夯实产业基础,要加速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全面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单忠德:针对重点领域集聚力量进行攻关,持续丰富应用场景,真正不断筑牢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根基。特别是要继续大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的单项冠军企业。这里包括提升数实融合发展能力,就是真正以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和绿色能源双向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化市场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产业模式创新,包括我们要开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的增长引擎,推动由过去的产业集群向未来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形成以未来市场为引领,未来产业为核心,未来工厂为底座的未来制造新形态。素材来源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责任编辑丨王伟、彭丽值班编辑丨周璇校对丨张一坤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审核丨王晖、李秀龙

01/21
2024

深化课程思政 共育时代新人——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单忠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挥好每位教师和每门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实现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研究生是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研究生自主培养质量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担负着办好研究生教育,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在70多年奋斗征程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与了我国几乎所有航空重要型号的研制,为国家贡献了多个第一。学校长期坚持立德树人,扎实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扎实开展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培养堪当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课程思政建设为重要平台,把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取得了丰硕成果。多门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示范课在全国得到大面积推广。一批又一批南航毕业研究生传承航空报国的红色基因,实现志在长空的蓝色梦想,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踔厉奋进,他们中许多人已成长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骨干力量。毕业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多项创新成果已应用于国家重大项目研究,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我国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的重要节点,我校冯绍红研究员领衔撰写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专著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新作扎根我校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优良传统,以航空报国的红色基因和志在长空的蓝色梦想作为源头活水,集中展现了作者团队在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方面的实践探索和创新成果。他们在学校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创新搭建了校友思政公开课、科研实践劳动教育课、航空名人纪念会等一系列课程思政教育平台,创办了全国航空航天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论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质效评价大样本调研,从理论、平台、实践等多个维度对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富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实效性的研究探索。这些研究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获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获得了国家级研究生类教学成果奖等奖项,创办的全国航空航天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论坛已成功举办多届,相关事迹活动被教育部、工信部简报刊发,得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这些都是这本新作获得业内认可和读者好评的生动注脚。这本新作紧扣铸魂育人这一主题主线,探讨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系统阐发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科学内涵、本质属性、基本特点和运行规律。在实践探索方面,从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实施要点、协同运行机制、质效评价等方面,全方位构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体系。书中精选的三个典型案例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展示了作者推动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取得的代表性成果。《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一书对深化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让我们携手共育时代新人,期待更多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精品力作面世,共同为更好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更好推动“三全育人”,更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 冯绍红 著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光明日报》(2024年01月20日 12版)

01/20
2024

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召开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来源: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

1月12日,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在南京召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海岩院士、副主任朱荻院士、委员翟婉明院士、郭万林院士、朱广生院士、周又和院士、张卫红院士、冷劲松院士,咨询委员会赵淳生院士、朱位秋院士、杨华勇院士、张统一院士、闫楚良院士、孟光教授、孙侠生研究员、卢天健教授,我校党委书记、实验室主任单忠德院士,校长姜斌,副校长宋迎东,科研院、航空学院、自动化学院、机电学院、航天学院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实验室领导、主要学术带头人和部分学术骨干60余人参加了会议。宋迎东主持会议开幕式。姜斌代表依托单位致欢迎辞,他表示学校将以本次学术委员会召开为契机,持续加强投入,保障高效运行,努力推动实验室的建设发展更上一层楼。胡海岩主持学术委员会会议。单忠德报告了2023年度实验室工作情况和2024年实验室拟开展的重点工作。易敏教授、王亮教授、徐惊雷教授和范聪泽副研究员分别做了专题学术报告。会议还听取了实验室副主任袁慎芳教授关于2024年度开放课题评审情况和实验室首届青年学生项目评审立项的工作汇报。两委委员审定了实验室2024年度开放课题资助项目,审议了实验室2023年度工作报告及2024年拟开展的工作,并进行了研讨。委员们充分肯定了实验室2023年的主要工作,一致认为实验室面向航空航天重大装备需求,目标和定位明确;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规划合理。单忠德向两委委员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大家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系统梳理,更好地谋划好明年的重点工作和未来工作安排,凝心聚力建设好、运行好、发展好实验室,更好服务培育时代新人、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好服务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强国建设多作贡献。在会议开幕式环节,还举行了第二届“航空航天创新奖”颁奖仪式。经推荐和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会议研究决定,第二届杰出学者创新奖授予徐惊雷教授和张助华教授,优秀青年创新奖授予陈提教授、彭聪教授、仇虎教授和印寅副教授。单忠德为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航空航天创新奖”由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单忠德院士创建,用以奖励在航空航天结构力学、控制及制造等相关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学者。“航空航天创新奖”设“杰出学者创新奖”和“优秀青年创新奖”两类奖项,每年评审 1次。首届及本届“航空航天创新奖”的授奖对象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后期可扩展到相关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2023年,首届杰出学者创新奖授予了卢天健教授和袁慎芳教授,优秀青年创新奖授予了刘向雷教授、殷俊教授、吴奇教授和申来法教授。

01/13
2024

《2023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技术路线图(2023)》发布会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工程院 战略咨询中心研究一部

2023年12月28日,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办,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的《2023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技术路线图(2023)》发布会在中国工程院召开。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吴曼青院士,中国工程院朱高峰院士、单忠德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相关委员等90余人出席发布会现场。吴曼青副院长指出,“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和“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是中国工程院品牌项目“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的重要成果,对推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制造业话语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提供了重要支撑。单忠德院士和屈贤明委员分别介绍了《2023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和《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技术路线图(2023)》的概况。比亚迪集团、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隆基绿能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技术负责人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效太阳能电池作专题报告。(文/图 古依莎娜、杨文静)

01/10
2024

校党委书记单忠德、校长姜斌带队看望在京联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研究生

来源:南航新闻网 研究生院

1月5日,校党委书记单忠德、校长姜斌带队看望在京联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行业工程师计划)研究生。校长助理、党政办主任张启钱,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顾冬冬,研究生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学生工作处相关负责人陪同看望。校领导一行参观了航天三院工程师技术中心,详细了解了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研究生在企业联培期间的工程实践环境,认真听取了企业导师汇报相关联培工作。在座谈交流环节,在京联培的12位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研究生结合在企联培期间的工程实践项目经历,汇报了学习工作感悟,并针对联培中的成果归属、毕业条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同学们表示,一定会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提供的高层次平台和优质资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争取产出高水平成果。姜斌指出,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研究生是未来卓越工程师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资源。同学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希望同学们珍惜项目的实践锻炼机会,在实践项目中研究真问题,开展真科研,产出真成果。同时要主动密切联系导师,克服生活和学习工作中的困难,加快成长成才。学校和企业也将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协同,优化机制,为大家搭建良好的平台。单忠德与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研究生亲切交流,详细了解大家在学习、科研、生活等方面情况,他他勉励研究生要珍惜机遇、感恩奋进,牢记殷殷嘱托,把握好难得的学习锻炼机会,努力成长为又红又专的卓越工程师;要勤学笃行、努力拼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动自发,锤炼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硬本领;要注意安全、强化安全意识,互帮互助,勤于实践,注重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学校将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服务保障,积极探索工程硕博士培养新机制新模式,为卓越工程师成长成才创造更好条件、提供更好舞台,更好赋能高水平人才培养,更好赋能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强国建设。我校自2022年起招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研究生,目前,首批工程硕士研究生已按计划顺利入企实践。未来,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精神,依托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构建“四共四融”卓越工程师培养新生态,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示范,加快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作者:研究生院来源:研究生院供图:研究生院责任编辑:王伟审核:陈兵

01/07
2024

余剑锋会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一行

来源: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月5日,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在集团总部会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校长姜斌一行。双方就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曹述栋出席会议。余剑锋对单忠德一行的到访表示欢迎,他表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核集团合作历史久远,取得了积极合作成果,有序推进了国家重大工程及创新科研的发展。希望双方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原始创新、人才创新、科技转化,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基础研究,持续加强双方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高效协同、联合攻关,携手推动核能“三步走”战略,为我国核力量建设和核能开发利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单忠德对中核集团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关心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科技服务能力等情况。他表示,校企合作是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力量,双方合作将为国家安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希望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紧密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深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凯,副总经济师杨朝东、李光亚,综合部、战略规划部、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人力资源部、产业开发与国际合作部,中国原子能、原子能院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政办公室、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科学技术研究院等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见。(邢泓琳 朱灵钰)

学习经历

西安理工大学  学士学位
西安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  博士后研究
英国CARDIFF大学  访问学习

工作经历

“万人计划”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
郑州机械研究所  所长、党委副书记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副院长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一级首席专家
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任、学科带头人
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  会长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环保与绿色制造分会  主任委员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  副组长

工作业绩

主要从事数字化机械装备与先进成形制造技术研究。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1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8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授权发明专利90余件,其中美国、日本、欧洲等国际发明36件。培养硕博士3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入选第一批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等。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荣誉称号。


科研项目

主要从事数字化机械装备与先进成形制造技术研究。

学术任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校长、党委副书记

获奖信息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中国专利金奖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
“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