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账号
密码
登录
登录
温馨提示
asdjnhadkbnasondoasnlksnm
确定

院士介绍

魏一鸣

魏一鸣(1968年3月-),男,江西安远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副校长,能源环境系统工程领域专家。主持国家科技冬奥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在多份《自然》子刊发表研究论文6篇;国际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篇,被他引近2万次、持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次评估报告“能源系统”联合召集人。主笔30余份政策咨询报告,被中央或国家有关部门采用,在国家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授权专利12项、软著权47项,专著10余部。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7项(6项排一)及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年)和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 活动动态
  • 个人简介
  • 学术成果
01/09
2024

北京理工大学发布2024年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为系统回顾2023年我国能源经济发展形势,展望2024年世界能源经济发展趋势,1月7日下午,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北京举办“2024年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龙腾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能源经济领域的千余名专家学者、相关从业人员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发布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网等30余家媒体代表对本次发布会进行报道。会议由党委常委、副校长魏一鸣教授主持。龙腾表示,北京理工大学长期致力于服务国家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瞄准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学校于2009年成立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2023年该中心在能源经济和环境经济领域分列全球第6位和第10位,成功获批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碳中和系统与工程管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彰显了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影响力。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系列研究报告是魏一鸣教授团队针对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最新形势,紧密围绕国家能源与碳减排领域的战略需求,聚焦能源安全、能源市场、低碳发展等前沿性重大问题开展的原创性研究,发布以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北京理工大学将继续深耕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力争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努力。魏一鸣表示,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经济回升向好,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为统筹国家发展和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重要支撑。2024年我国能源经济发展将持续向好,本次选择的九份研究报告围绕能源经济宏观形势、能源市场和碳减排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以期为今年的能源领域建设发展提供参考。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廖华教授回顾了2023年能源经济总体形势,并对2024年能源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会议对外发布9份研究报告,廖华教授、唐葆君教授、余碧莹教授、王科教授、曲申教授、赵鲁涛教授、康佳宁副教授、李慧助理教授、周游助理教授分别就能源经济宏观形势、能源市场发展、低碳发展趋势等主题进行了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发布环节由梁巧梅教授和从荣刚教授主持。i. 2024年能源经济宏观形势能源经济将推动宏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能源行业应维持稳定性、提升自主性;我国能源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能源安全保障得到增强,能源需求驱动力发生转换,一些传统的能源密集型的大宗工业品生产行业不再是消费增量领域;继续挖掘能源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将带来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持续效益。ii. 2024年国际能源市场发展国际原油价格中枢进一步下移,Brent、WTI原油均价将在73-83美元/桶和68-78美元/桶范围;炼油行业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汽油市场供需宽松,批发均价预计9000-9300元/吨,柴油市场供需偏紧,批发均价预计为7900-8200元/吨;国际天然气需求端上行乏力,价格回归基本面,TTF、HH、JKM均价将在15-18、2.90-3.54、15.5-1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范围,但需警惕突发扰动因素。iii. 2024年国内低碳发展趋势低碳技术大规模发展,应谨防原材料、资金、劳动力供需失衡和环境影响攀升风险,提前引导相关要素再分配以确保低碳技术产业链平稳升级;全国碳市场减排激励约束效果初显,下一步将从行业覆盖范围、配额分配方法等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积极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亟需围绕实现碳中和目标的CCUS减排需求,超前部署产业链相关的设备、材料、服务等新产业并加强顶层设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研究员、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原副司长丁志敏研究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林翎、中国石油集团咨询中心专家常毓文研究员、儿童投资基金会中国区副首席代表刘强研究员、能源基金会中国工业节能高级项目主任何平博士、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拴成高工作为特邀嘉宾进行了点评,并就能源与碳减排相关问题回答了媒体提问。由魏一鸣教授领衔的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开展能源与气候经济研究。2011年以来,连续14年累计发布研究报告81份。相关工作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次发布会由碳中和系统与工程管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煤炭经济研究》编辑部、中国煤炭学会碳减排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共同协办。报告全文下载地址:https://ceep.bit.edu.cn/zxcg/ndycbg/index.htm附:研究报告清单报告人报告题目唐葆君2024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及展望余碧莹低碳技术发展产业链风险评估和展望曲 申中国省际能源高质量协同发展测度康佳宁实现碳中和目标的CCUS产业发展展望赵鲁涛2024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李 慧2024年成品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周 游2024年国际天然气市场分析与趋势预测王 科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与展望(2024)廖 华中国能源经济形势分析与研判(2024)相关附件下载2024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及展望低碳技术发展产业链风险评估和展望中国省际能源高质量协同发展测度实现碳中和目标的CCUS产业发展展望2024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2024年成品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2024年国际天然气市场分析与趋势预测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与展望(2024)

12/26
2023

北理工团队在全国“一盘棋”下各省梯次有序减碳路径优化 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术网 管理与经济学院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魏一鸣教授团队提出全国“一盘棋”下兼顾区域不平等、整体和局部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双碳”目标的分省减排策略,为我国落实应对气候变化承诺和各省制定行动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Approaching national climate targets in China considering the challenge of regional inequality”,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于自然子刊《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这是魏一鸣教授团队自2017年以来在自然子刊上累计发表的第8篇文章。为实现全球气候目标,130多个国家做出了碳中和承诺。然而,国家气候目标的实现以及实现目标需要付出的代价完全取决于国家内部的区域行动。由于区域之间在社会、经济、技术、资源禀赋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不平等性和异质性,特别是在中国、印度、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所以,对于尚未准备好的地区来说,过于激进或全国统一的达峰或减排目标可能会阻碍其经济增长,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进而制约国家气候目标的实现。因此,迫切需要为实现国家气候目标制定可行、公平的区域行动策略。然而,既有研究缺少能够充分平衡区域不平等、国家整体和局部成本收益以及气候目标的方法和实践。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中国为实证对象,自主开发国家能源技术模型(C3IAM/NET)和区域协同减排路径优化模型(Mr. COEP),通过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碳汇可用量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以及能源供给-加工转化-运输配送-终端使用-末端治理全行业800余种用能技术的排放过程,提出了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图1);在此基础上,创新引入了区域达峰成熟度准则,优化得到了既能保证全国整体和局部经济收益最大且兼顾区域公平性又能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分省有序减排策略(图2、3)。结果表明,该策略相比于所有省份均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一刀切”策略以及各省已经提出的政策规划,能够分别使全国GDP累计增长1.54%和0.92%,而且90%的省份将获得经济收益。研究还进一步给出了全国“一盘棋”下各省梯次有序碳达峰的时间、碳排放路径、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以及能源结构和强度目标,为国家和地方碳排放双控政策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北京理工大学余碧莹、魏一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兰翠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等国家科技任务的资助。图1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最优路径(含工业过程排放)图2 不同减排策略的经济影响图3 区域合作减排策略论文详情:Biying Yu*, Zihao Zhao, Yi-Ming Wei*, Lan-Cui Liu*, Qingyu Zhao, Shuo Xu, Jia-Ning Kang, Hua Liao. Approaching national climate targets in China considering the challenge of regional inequal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DOI: 10.1038/s41467-023-44122-0原文下载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4122-0供稿:管理与经济学院 摄影:管理与经济学院编辑:吴楠审核:颜志军

11/20
2023

985知名教授,近日当选院士!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

近日,德国国家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选举结果,北京理工大学魏一鸣教授当选为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此前,在今年6月,魏一鸣教授已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魏一鸣,1968年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副校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4年)、“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学术带头人(2015年),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者(2020年)。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创始理事长等。受邀担任10余份国际期刊主编、副主编、编委或国际顾问,担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第6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能源系统协调人(Coordinating Lead Author)。曾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00-2008年)、研究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秘书长(2001-2009年)和副理事长(2010-2019年);曾任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2009-2019年)。长期从事能源环境系统工程和碳减排工程管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能源环境复杂系统、碳中和系统工程、全球气候政策评估等领域开展了有创新的研究工作并做出了贡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973 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欧盟FP7 等重要科研任务50 余项。著作20 余部;在包括4份《自然》子刊在内的国际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200 余篇。自2014年起持续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自2018年起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北京市自然科学奖等奖励14项、其中一等奖 7项。向中央和国务院提交了多份政策咨询报告并得到了重视。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均有较大影响。

工作经历

2000.08  -- 2008.01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副所长
2008.12  -- 2019.12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院长
2009.08  -- 2019.09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主任
2019.09  -- 2023.09    北京理工大学  党委常委、副校长

工作业绩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欧盟FP7等50余项科研课题。指导的研究生4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2人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科研项目

2021.01   -- 2022.01    低碳冬奥监测与碳中和调控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
2017.01   -- 2018.01    能源战略与气候政策
2016.01   -- 2021.01    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综合评估模式研究
2015.01   -- 2020.01    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
2016.01   -- 2017.01    基于电能服务管理平台的营销市场分析决策技术研究及应用
2012.01   -- 2014.01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与行动及成效分析
2012.01   -- 2016.01    全球视角下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影响及适应策略
2011.01   -- 2013.01    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易损性影响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2010.01   -- 2011.01    建立以中国为主的气候变化国际/区域研究中心可行性研究
2009.01   -- 2011.01    激励亚洲崛起经济体加入后京都机制的政策选择

学术任职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第6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能源系统 主要作者协调人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 副主任
计算机模拟分会 副理事长
中国国防科技企业管理协会 副会长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咨询委员会 委员
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 委员

获奖信息

2001年 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4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4年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4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 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5年 纪念博士后制度设立20周年“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
2008年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8年 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2012年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2年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
2012年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
2013年 北京市优秀教师
2014年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2015年 国家能源局软科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
2015年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
2016年 国家能源局软科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
2017年 国家能源局软科学成果二等奖(排名1)
2020年 全国创新争先奖
2021年 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排名第1)
2021年 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1)
2022年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
2022年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
2022年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