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账号
密码
登录
登录
温馨提示
asdjnhadkbnasondoasnlksnm
确定

院士介绍

陈湘生

陈湘生,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湖南湘潭人。先后就读或访学于淮南矿院(现安徽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剑桥大学。现任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委员会主任(党委委员);曾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和北京建井研究所所长、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制冷学会常务理事等。长期从事地下工程控制地层变形技术的研发工作。建立了人工冻土物理力学基本体系;构建了深井冻结壁和冻结管变形极限双控的时空设计理论体系和公式,解决了防控冻结管断裂淹水难题;研制了首套离心机土壤冻-融循环模拟装置并提出了抑制冻-融的实用技术;研发了水平冻结技术,为地下工程中防控突水涌砂提供了金钥匙。创建了地铁隧道下穿建筑物的“掘-测-智-控”群泵注浆矫正建筑物的控制变形技术;带领研发了跨地铁运营隧道的地下空间施工“加固-跳挖-反压-隔离-精测”的控制地层变形组合技术,将运营隧道规范控制限值降到3米以内,释放了地铁安保区原来无法利用的大量土地资源。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次。出版专著8部、国内外正式刊出论文90余篇。

  • 活动动态
  • 个人简介
  • 学术成果
06/21
2025

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协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地铁产业大会圆满闭幕

来源: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原文标题:我院协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地铁产业大会圆满闭幕2025年6月14-15日,由深圳大学、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等单位共同主办,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协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地铁产业大会”在深圳成功举办。大会以“协同·创新·共赢,新视野·新高度”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400多名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代表等现场参加,线上直播吸引超3.5万人次观看。我院及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院长陈湘生担任大会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研究院副院长苏栋担任地铁建设分论坛主持人,并发表了题为《城市地下空间数字孪生技术与工程实践》的报告。本次大会主论坛邀请24位专家、学者围绕地铁绿色建造与可持续发展、智慧运营管理创新模式、轨道交通与城市协同发展策略3大核心议题进行分享,专家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为推进轨道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地铁建设分论坛邀请11位专家、学者分享他们在地铁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地铁机电设备及运营分论坛邀请9位专家、学者分享他们在地铁机电设备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06/17
2025

兰州工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教师参加2025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地铁产业大会

来源:兰州工商学院官网

原文标题:土木工程学院教师参加2025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地铁产业大会6月14日上午,2025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地铁产业大会在深圳成功召开。本届大会由深圳大学、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东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珠海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美的楼宇科技主办。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400多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代表等参加,共同探索地铁产业的无限可能,我院教师黄淮江和王志童参加了本次大会。此次大会以“协同·创新·共赢,新视野·新高度”为主题,邀请了四十余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并以技术交流、产品展示等方式,探讨了轨道交通建设在新征程背景下的新技术、新业态。6月14日上午,防护工程和军事工程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钱七虎致辞,大会主席、深圳大学讲席教授、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院长、深圳中国工程院院士活动基地主任陈湘生致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地铁绿色建造与可持续发展、智慧运营管理创新模式、以及轨道交通与城市协同发展策略等三大核心议题展开分享。专家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为推进轨道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其中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作了题为轨道交通工程固废资源化技术的报告,报告中对地下工程用土再生处理及利用进行了详细分享,海南大学曾晓辉教授作了题为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铁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报告,研究内容较为新颖。大会还有中铁十四局等几十家单位展示包括节能技术、新材料应用等在内的多项创新产品成果,为地铁产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新动力。我院教师将以参会学习的前沿知识为指导,加快与轨道交通行业的深入对接,结合城市更新,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撰稿/黄淮江 摄像/会务组 审核/陈继强)

06/12
2025

深圳举办城市建设低空经济发展大会暨联盟成立仪式

来源:深圳市航空业协会 公众号

6月9日,“深圳城市建设低空经济发展大会暨联盟成立仪式”在福田区近零碳公园报告厅成功举行。大会聚焦城市建设与低空经济产业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吸引了逾200位代表共同参与,标志着深圳在抢抓低空经济战略机遇,推动城市建设行业转型升级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深圳市航空业协会作为联盟发起的主要推动者之一,邀约行业重量级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胡明伟等与会。深航协会长助理郑伟斌,深航协副秘书长、深航协低空生态委员会执行会长刘斌及相关会员代表出席仪式。多方聚力,联盟应势而生按照省、市住房建设主管部门相关工作部署,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与深圳市特区建工集团携手30余家城市建设与低空经济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协会及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深圳城市建设低空经济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旨在以技术场景化、标准体系化、生态协同化为核心,依托深圳政策优势与低空经济产业基础,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平台,加快城市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助力深圳建成全球低空经济标杆城市。联盟成立仪式启动会上,与会领导对联盟在产业融合、技术创新、场景拓展和安全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提出要求与期许,并希望联盟打造共建、共创、共享的产业生态环境,为广东省、深圳市低空经济纵深发展贡献力量。联盟启航,凝聚澎湃合力联盟成立仪式上,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主任岑岩详细介绍了联盟组建背景、发展目标及近期重点任务计划,强调联盟将聚焦“五个”战略定位,履行“八项”核心职责,为深圳城市建设打造创新发展新优势。深圳市特区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于琦代表全体联盟成员宣读《深圳城市建设低空经济联盟成立倡议书》,号召全体成员单位携手并进,发挥各方优势力量,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繁荣,并热情邀约更多资源加入,为深圳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联盟倡议书宣读在全体与会嘉宾见证下,10位代表登台共同点亮联盟成立仪式,宣告深圳低空经济产业与城市建设力量正式集结启航。联盟代表合影智慧激荡,共探融合未来大会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胡明伟、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鹏、深圳市综合交通与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常务副总经理刘晓华及中建三局低空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副主任朱晓权等多位专家,分别就低空经济规划建设、场景实践、科技研发等方面进行交流发言,深入探讨低空技术在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建造、运维全链条的创新应用,为探索建筑行业转型“新赛道”、破解产业融合瓶颈、拓展应用场景建言献策。 陈湘生院士主旨发言展望未来,聚力协同发展联盟的成立是深圳推动低空经济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的里程碑。下一步,联盟将加速推进章程制定、组织完善、科研计划拟定等基础工作,并重点推动政策研究、技术攻关、标准制定、示范项目落地及生态构建,为建设更加智慧、高效与韧性的未来城市注入强劲动能。深航协主要参会代表合影

05/20
2025

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院士受邀参加2025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并作主旨报告

来源: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原文标题:我院院长陈湘生院士受邀参加2025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并作主旨报告2025年5月1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人工智能驱动工程教育变革与粤港澳工程科技创新”学术活动在深圳市隆重开幕。此次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深圳大学承办。约500名来自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内高水平高校和工程科技企业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此次盛会。大会围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工程科技创新的机遇与挑战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我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教授应邀出席大会并作题为《对未来人才培养方式的思考--土木工程学科教学的探索》的主旨报告。陈湘生院士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我院在新时代人才培养改革中的创新理念与实践路径,重点介绍了学院近年来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报告从"数智化转型"与"新工科建设"两大维度出发,详细解读了学院构建的"数智+大土木工程"交叉融合培养体系,以及首创的“情景化教学范式”。陈湘生院士特别分享了其亲自担任班主任的国际工程创新班建设经验,通过“因人施教、按需施教、应时施教”,“让工程走出书本、让知识融入实践”,把理论与实践学习放到重大工程现场,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报告在参会人员中引发热烈反响。我院副院长杨磊教授、院长助理孙晓辉教授、土木工程系副系主任陈贤川副教授等近20名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教师们积极参与各个议题的讨论与交流,深入学习了兄弟院校、企业专家学者在人工智能驱动工程教育变革以及粤港澳工程科技创新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未来,我院将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径,加强与粤港澳地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贡献力量。

05/17
2025

2025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在深召开 探索“人工智能+工科学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

来源:深圳大学官网

2025年5月1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人工智能驱动工程教育变革与粤港澳工程科技创新”学术活动在深圳举行。活动围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工程科技创新的机遇与挑战等议题发表主题报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与老师们展开深入研讨,推动工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探索“人工智能+工科学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该活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深圳大学承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姜恩来,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委员、深圳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袁磊,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以及国内高水平高校和工程科技企业的专家学者出席年会活动。此次年会和相关研讨活动得到教育部高教司的高度重视。据悉,近期高教司正在研究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建设,在新工科建设方面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坚持能力素质培养为重,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坚持人工智能赋能转型,推动工程人才培养供需更加适配、要素更集中、模式更创新、形态更智能、布局更开放,探索专业设置新机制、项目式新教改、多方协同新载体、数智赋能新形态、国际合作新网络、质量文化新标准等,着力提升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姜恩来在致辞中表示,面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迫切需求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必须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高度,深刻把握推进新工程教育的重要战略意义,解决好制约新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推动工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创新“人工智能+工科学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将凝聚工程教育转型新共识,构建工程教育培养新模式,重塑工程教育评价新体系,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重要支撑。袁磊在致辞中表示,深圳立足国家科技创新高地的定位,一直将人工智能赋能工程教育置于改革前沿,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深化人工智能与工程教育交叉融合,强化工程科技创新的产学研联动,在人才培养质量、产教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期待深圳教育单位与各方力量携手,以此次年会为契机,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工程教育变革的新范式、新路径,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毛军发在致辞中表示,工程教育是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核心纽带,既面临着教育范式重构的时代机遇,也肩负着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面对机遇与挑战,高校应大力推动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人工智能赋能工程人才培养,助力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圳大学将以人工智能学院建设为起点,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科创中心贡献深大的力量和智慧,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时代使命。在16日的主题报告环节,来自深圳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深圳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们分别作主题报告。陈湘生以“对未来人才培养方式的思考——土木工程学科教学的探索”为题作首场主题报告。“我们因人施教,我们在国家重大工程一线讲课,我不是让学生成为科学家,而是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我们这个班的目的。”陈湘生通过分享深圳大学院士班“国际工程创新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学改革。李培根在《工程教育变革的几个视角》主题报告中说,人工智能时代,AI对教育带来全新挑战,推动拔尖人才的能力培养从知识导向到问题导向转型,须从教育本质、工程本质、创新能力培养几个视角认识并正视传统教育中被忽视的尊重学生自由意志、启发意识流、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等问题。17日,年会还将举办一流本科建设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论坛、科教产协同育人案例分享论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发展论坛、面向未来的“双创”人才培养论坛、科教战略与工程教育博士生专题论坛五场学术活动。(文/党委宣传部 王若琳 图/教务部)

05/13
2025

新时代呼唤新教学模式—深圳大学国际工程创新班“国家重大工程现场第一课”实践探索

来源:深圳大学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2025年5月11日,在中国迈向新质生产力的征途中,工程教育迎来了深刻变革。一场别开生面的“第一课”,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一线震撼开讲。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24级“国际工程创新班”的30名本科生,在班主任陈湘生院士的带领下,携手来自法国、越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的研究人员,土木教工第一党支部成员,深入国家重大工程盾构施工现场与“中国最美地铁站”——深圳岗厦北地下交通枢纽,开展了一场“因人施教、按需施教、应时施教”的情景(数智化)教学实践。新时代赋能新课堂:工程一线就是教室,超级盾构就是教具在中铁十二局集团深江铁路项目部,同学们踏入直径达12.85米的“领航号”盾构机,零距离学习掘进工艺与管片拼装流程。这台巨型设备肩负着1号盾构区间的施工任务,需穿越3段软硬不均地层、6条断裂带与15段破碎带,还要横跨京港澳高速、深惠城际铁路、深圳地铁5号线与15号线等12处高风险源,堪称当前最具挑战性的城市隧道工程之一。随后,同学们参观了深达50余米的基坑工程(二号工作井),直观感受深基坑施工的安全控制与结构稳定挑战,并通过项目展厅的实物刀盘展示与动画演示,系统了解从盾构原理到智能建造的全流程技术体系,建立起“概念—设计—施工”的立体工程认知。新时代呼唤新教学:情景(数智化)案例教学,院士领讲“第一课”在项目现场,深圳大学陈湘生院士即席讲授《从智能岩土工程探索到数智土木工程的思考》。从土木工程的三次飞跃谈起,陈院士展望了大数据驱动、人工智能赋能的未来土木工程新图景,并寄语学生:“未来属于能够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国际工程创新班探索本科高年级“二对一(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慧育一名学生)、一人一策(因人施教、慧育最好的学生自己)”,尝试突破范式。通过数智化情景教学教材创新,以及更多的课堂师生换位与互动,极大压缩课堂教学时数。腾出更多时间辅助学生参与科研、参与工程实践和游学,发现自己的爱好和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敢于质疑的好奇心,尤其是自学能力。从传播知识为主,转向发现问题、质疑索源、主动思考、师生换位互动的哲学思辨教学创新。培养学生敢于直面挑战、持续学习、不断创新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及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热爱的执着品质。探秘“中国最美地铁站”:岗厦北站之旅启迪师生灵感下午,全体师生走进被誉为“中国最美地铁站”、“深圳之眼”的深圳岗厦北地下枢纽。作为五线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该站以22.49万平方米的宏大体量、48×51米无柱式空间设计和融合“科技+艺术”的赛博朋克风格,令人叹为观止。设计团队现场讲解,还原了陈湘生院士当时作为项目建设分管领导,在规划定位、结构创新与城市融合中的全流程学习与思考。这不仅是一场工程与人文交汇的震撼体验,更为学生们打开了通向未来城市空间设计的全新视角与创作灵感。新时代解锁新模式:中外交流深融合,工程认知再提升本次“现场第一课”不仅是一场技术之旅,更是一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深度探索。在与多国博士后的互动交流中,中国本科生自信地讲述“中国超级工程”的智慧与实践,围绕盾构施工、智能建造等议题深入探讨,展现出国际工程人才的初步素养与潜能。这堂“国家重大工程第一课”,正是深圳大学“国际工程创新班”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的生动实践。工程走出书本,知识融入实践,人才在一线淬炼,精神在共学中成长。教育当先,未来可期。

03/22
2025

从智能岩土工程探索到数智土木工程的思考

来源: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原文标题:思政第一课 | 从智能岩土工程探索到数智土木工程的思考3月20日,我院院长陈湘生院士以《从智能岩土工程探索到数智土木工程的思考》为题,为200多名本科生讲授新学期思政第一课。这场融合土木工程学科前沿、科学技术及人文思考的讲座,不仅勾勒出土木工程学科演进的壮阔图景,更为学生们指明未来工程创新的突破方向。陈湘生院士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讲话作为开篇。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人工智能高度关注,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在国家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背景下,陈湘生院士表示学院将大力推动情景化教学,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和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一. 三次飞跃:科技赋能土木工程质变陈湘生院士介绍了“土木工程的前三次飞跃”,系统梳理了学科发展史:从洞穴、森林、土围到秦砖汉瓦的原始积累,到钢结构推动的工业转型,再到水泥技术催生的现代工程体系,土木工程始终与人类文明进程同频共振。二 . 破局挑战:智能岩土工程发展方向探索针对传统岩土工程痛点——岩土机理难题、工程监测难题、建造管理难题、计算分析难题等,陈湘生院士展示了现代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如何为岩土工程赋能。例如,大数据、云平台、BIM+VR等技术帮忙解决传统项目体量大、监测数据多、管理周期长等困难;以及神经网络、基因算法等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助力解决地质复杂、盾构引起沉降、围岩变形等难题。陈湘生院士为在座的学子指出了智能分析、智能施工、大数据采集与传输—5G无线高速传输、智能数据处理与分析—AI+云计算等智能岩土工程发展方向,并用“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绝”勉励学子们在科学研究中要坚持探索,深耕某一个方向。三 . 数智土木:大土木工程变革土木工程进入变革时代,当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核心的“数智化”浪潮,正推动学科迈向第四次飞跃——“数智土木工程”的诞生。“数智土木工程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数字化、人工智能、各类感知、物联网、区块链以及相关学科跨界的“软”赋能使土木工程发生“质”的飞跃,形成有血有肉有感知有预警有免疫的新一代土木工程。”陈湘生院士阐释道,数智工程将具备“类人脑”的决策能力、全域实时感知功能,甚至灾难自修复特性,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极端环境工程等提供革命性解决方案。陈湘生院士还分享了低碳高效长寿命地下结构建造的案例,指出依托现代技术,提出了低碳高效长寿命地下结构建造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实现材料可自我感知,结构可精准监测、数据可实时孪生,信息可高效管理、制造可自动操控、过程可全域感知、模型可动态调节、管片可智能拼装、姿态可决策调整,沉管可精密拼接。四 . 人才筑基:培养“未来大土木”创新者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在土木工程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优势。学院拥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平台,这些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前沿的科研环境和实践机会。学院的师资队伍同样令人瞩目,汇聚了多名国家级人才。他们不仅在科研上成果斐然,更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院正以数智土木工程为引领,向着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迈进。通过打造包容互助的学院文化,优化学科梯队,筑高科研平台,创新育人体制,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前沿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陈湘生院士的这堂思政课,不仅是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指导,更是对在场学生的一次思想洗礼。他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应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这堂课让每一位学生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具备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哲学思维,为成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管理者和科学家而努力。

02/22
2025

2025深港院士专家(河套)座谈会在深圳举行

来源:科学网

2月19日,由深圳海外联谊会与广东院士联合会(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共同主办、由深圳市福田区海外联谊会联合主办的“圳·智荟”计划——2025深港院士专家(河套)座谈会在深圳河套科创中心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陈清泉、周玉、陈湘生等院士专家,以及近30位各级政协代表、粤港机构代表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现场。袁仕联供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国家级平台,具有一河两岸、一区两园、跨境接壤、合作开发的独特优势和价值。目前,河套深圳园区已构建以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为引领,中试基地为基础的创新平台,为各类人才在河套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座谈会上,与会嘉宾聚焦生物医药、低空经济、数据跨境、制度创新等领域,就河套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的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积极建言献策,旨在形成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咨询建议,提交相关部门供决策参考,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和政策突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深圳市科协主席蒋宇扬表示,本次座谈会是推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举措,形成的建议将通过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形式在全国两会上提交给有关部门。他希望在座的各位院士专家能够发挥专业特长,结合河套合作区的整体发展规划,提出更多意见和建议,为深港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郭仁忠指出,要素的顺畅流通是激发区域创新活力的关键。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已经联通,文化同根同源,语言相通,情感也紧密相连。但是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车辆跨境通行仍不便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河套合作区发展的进程。他认为,应率先突破这些限制,实现相关人员的自由流动,为区域创新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同时建议相关部门推动数据流通的制度创新,为河套合作区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陈清泉指出,河套合作区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因此其贡献也应是独一无二的。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明确目标定位;二是深入了解目标群体的需求;三是应充分利用深港两地的互补优势,将香港的技术创新氛围与深圳的强大产业化能力深度融合,吸引全球青年人才在河套合作区创新创业,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自身价值,甚至取得商业成功。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周玉认为,深圳应充分利用现有高校资源,如哈工大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等,推动科研成果在河套合作区落地生根。他指出,河套合作区的定位是科技创新中心,法律、金融和物流等都应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服务。因此,创新文化的培育至关重要,需要从长期角度进行规划和建设。深圳的发展得益于其独特的创新文化,这种文化鼓励“敢为人先”和“敢闯敢试”,吸引了全球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认为,河套合作区可以打造成为一个类似当年深圳改革开放“深水区”的新飞地,专注于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成为未来30至50年的改革创新高地。他建议在河套合作区实现科技人员及其相关人员的自由进出、设备共享,以及实现河套合作区和香港超级计算机的联网,形成一种新的创新范式。

02/20
2025

热烈祝贺我院院长陈湘生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顺利通过结题答辩!

来源: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官网

2025年2月18日,由我院院长陈湘生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与运营安全控制理论与方法”顺利通过结题答辩,标志着我国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创新再攀高峰。(陈湘生院士进行项目结题答辩)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在城市敏感区地下空间开发中仍面临施工扰动机理不清、地下结构变形难以有效控制等难题,难以保障地下空间整体安全。项目以有效结合地铁建设、安全开发城市地下空间为背景,以城市地下结构中体量最大、问题最突出的地铁盾构隧道,和新兴发展的装配式地下车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型试验、足尺试验、数值仿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建立了适用于典型地下工程活动的饱和/非饱和土体统一本构模型和主要参数的原位确定方法;探明了地下工程中的地层扰动机制,揭示了地层扰动和长期温度变化作用下地层-地下结构相互作用规律,及地铁盾构隧道管片结构和装配式地下车站结构性能演化机理;建立了“指标识别-风险评估-多维控制”的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控制理论与方法。项目历时5年,共发表高水平论文56篇(SCI收录41篇),授权发明专利14件,登记软件著作权5项;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23名,团队3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人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获省部级及一级学会科技奖励4项。依托本项目,陈湘生院士团队研制了超大型装配式地下结构足尺试验系统等一批新型试验装置;项目相关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包括国际首创双洞密贴顶管地铁地下车站建造成套技术在内的20余项国家重大地下工程项目,为我国地下工程科学研究和建造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自主研制的装配式地下结构足尺试验系统)谨此热烈祝贺陈院士团队再创辉煌!期待更多科研成果助力国家城市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共5页/44条数据

学习经历

淮南矿院(现安徽理工大学)  本科
清华大学  硕士
柏林工业大学  博士
剑桥大学  博士后

工作经历

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委员会  主任(党委委员)
曾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副总工程师
曾任北京建井研究所  所长
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中国制冷学会  常务理事

工作业绩

建立了人工冻土物理力学基本体系;构建了深井冻结壁和冻结管变形极限双控的时空设计理论体系和公式,解决了防控冻结管断裂淹水难题;研制了首套离心机土壤冻-融循环模拟装置并提出了抑制冻-融的实用技术;研发了水平冻结技术,为地下工程中防控突水涌砂提供了金钥匙。创建了地铁隧道下穿建筑物的“掘-测-智-控”群泵注浆矫正建筑物的控制变形技术;带领研发了跨地铁运营隧道的地下空间施工“加固-跳挖-反压-隔离-精测”的控制地层变形组合技术,将运营隧道规范控制限值降到3米以内,释放了地铁安保区原来无法利用的大量土地资源。


科研项目

长期从事地下工程控制地层变形技术的研发工作

学术任职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 专家

获奖信息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