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账号
密码
登录
登录
温馨提示
asdjnhadkbnasondoasnlksnm
确定

院士介绍

宫辉力

宫辉力(1956年-),男,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资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莫斯科心理师范大学名誉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地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会长,《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副主编。曾任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的教学与应用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作8部,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UNESCO-IHP特殊贡献奖。

  • 活动动态
  • 个人简介
  • 学术成果
03/19
2025

数智赋能低空经济 协同创新共育时代人才 | 2025低空经济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航空报

2025年3月15日上午9时,由教育部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银川科技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联合发起,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承办的“数智低空育见未来——2025低空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政产学研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及全国多所高校代表。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校领导、全体中层干部及学科带头人全程参与,与师生代表共同见证盛会。论坛还通过云端直播吸引全国20余所兄弟院校师生线上参与,形成跨地域、跨层级的立体化交流格局。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校长王万良主持。在国家战略的强力推动下,低空经济正从蓝图迈向现实。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代表。2025年,全国30个省份将其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低空经济从概念培育期转向生态构建期。本次论坛以“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为核心,聚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技术转化机制优化。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副会长李有增在致辞中指出,低空经济正从“蓄势期”转入“爆发期”,政策创新形成制度供给,技术革命催生教育变革。他强调,当前低空经济发展面临核心技术依赖、空域管理滞后、产业链碎片化等挑战,并提出“政策与市场协同破壁、技术与场景协同创新、教育与产业协同育人”的三大路径。他表示,通过动态空域管理释放市场活力,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无人机导航、新能源动力等关键技术突破,构建“技术+管理+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将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海梁指出,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技术革命的“风暴眼”,更是教育创新的“试金石”。他强调,当前低空经济面临学科壁垒导致复合型人才短缺,学用脱节制约技术转化效率,生态碎片阻碍产业协同发展的矛盾。李海梁副校长提出,通过“学科重构、产教融合、生态共建”三维发力重塑育人范式,当教育链对接产业链,当实验室拥抱大市场,低空经济将从“天空之城”升级为“云端文明”,让低空经济真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引擎”。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宫辉力教授以“无人机遥感与低空经济”为题,从地理信息科技与低空经济、低空路网基础设施与科学建设两方面详细阐述低空经济在学界与业界的结合点,并结合重庆案例·重庆测科院的实践提出将低空经济背景化,构建全域多层次、三维化低空数字底座。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副校长邓中亮围绕通导深度融合与低空经济发表演讲,他通过智慧交通、工业革命和无人化巡检等案例,提出时空感知应与万物互联相辅相成。通过北斗系统、无线网络和卫星定位,强调了通信导航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他指出,AI作为发展数字经济与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将推进空天地海一体化,实现通导结合,做到智慧时空服务,加速低空经济发展。中国航空学会低空经济首席专家、中国民航局原副局长董志毅提出,低空经济一年来的发展态势及展望。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2024年是低空经济从概念普及迈向实质发展的转折年,产业基础与政策环境显著优化。2025年,低空经济在政策引导下,将继续深耕技术的突破、安全治理与生态协同,并在市场拓展和基础建设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步入健康、安全、规范发展的新阶段。低空经济人才培养体系将进一步完善,通过各级别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相互补充,扩大低空人才队伍的供给。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以“低空经济下的航空医疗救援装备与范式创新”为主题,针对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且频发,以及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提出将低空科技与医疗救援紧密结合,实现航空医疗救援模式创新,推动航空医疗救援装备技术创新工程与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国家信息中心科研管理处处长、学术办主任唐斯斯以“低空经济双向赋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为主题,从智慧城市到城市全域数字化,以及低空经济双向赋能城市全域化转型两方面展开演讲,强调实现深度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现代化,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现代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通用航空系主任羊钊将低空经济与教育相结合,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为例,讲述了培育方案、教学条件和教育规范,实现统筹布局、科学推进、全面覆盖。通信导航监视领域专家、北京述理科技有限公司丁方先生围绕城市空中交通展开演讲,提出了如今城市空中交通的主要运行环境、面临的挑战与建议。他强调,将低空经济与智联网相结合,优化城市交通,使城市街道更加立体化、绿色化、清洁化和安全化,实现城市互联互通、宜行宜居和可持续发展。智能无人机领域专家、北京卓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李科文先生结合效益与政策,分享了无人机在应急通信、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作用。他指出,无人机减少了人员伤亡,同时通过与低空经济结合,催生了低空物流,促进了物资运投,提升了效率。论坛上,多位权威专家发表了主题演讲。他们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剖析低空经济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低空经济的广阔发展前景,提出了诸多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观点。专家们的精彩分享引发了现场听众的热烈反响,掌声不断。从“天空之城”到“云端经济”,低空经济不仅是飞行器的简单叠加,更是生产力的立体化跃迁。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恰似一颗投入时代浪潮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以论坛为契机,各参与成员将秉持“教育-科技-产业”协同创新理念,全力构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我们期待通过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以学科交叉重构知识体系,借技术迭代推动教学改革,让教育成为驱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共同绘就低空经济强国的壮美华章,开启人类探索天空、创造未来的全新征程。

02/21
2025

首都师范大学宫辉力教授莅临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来源:甘肃省科学院官网

应甘肃省科学院邀请,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宫辉力教授于2月18日至19日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院党委书记、院长胡俊锋陪同交流座谈。2月18日下午,宫辉力教授与我院防灾所青年科研骨干进行了座谈交流。防灾所所长周自强全面介绍了研究所发展方向和工作亮点,四位科研骨干分别就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生命线工程安全、黄土区灾害链机理等拟申报的重点项目进行了汇报。宫辉力教授结合自身深厚的学术积淀,从学科交叉、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并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大模型技术,助推科研成果高效高质产出。2月19日上午,宫辉力教授学术交流会在省科学院综合楼六楼会议室举行。院党委书记、院长胡俊锋,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建荣出席活动,副院长王治业主持会议,科研开发处、人事教育处相关人员以及防灾所、生物所班子成员及科研骨干90余人参会。会上,胡俊锋院长向宫辉力教授颁发了甘肃省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聘书,防灾所所长周自强向宫辉力教授颁发了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聘书。随后,宫辉力教授作了题为“问题-方法-进展”的主题报告。他结合自身作为基金评审专家和基金撰写者的双重经验,深入剖析了基金项目撰写的底层逻辑,强调基金项目申报书要“外行看了有兴趣,内行看了有水平”,才能提升申报成功率。报告内容详实、见解独到,为我院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为我院科研人员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为我院相关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双方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灾害防治贡献力量。(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科研开发处供稿)

10/17
2024

山东师范大学邀请首都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宫辉力教授开展专题讲座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官网

原文标题:我院邀请首都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宫辉力教授开展专题讲座9月25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宫辉力在长清湖校区文澜楼G210会议室,作了题为“物理信息神经网络引导的地面沉降试验场建设、科学观测与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地理与环境学院程钰副院长主持,学院研究生近100人参加会议。宫辉力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物理信息神经网络引导的地面沉降试验场建设、科学观测与研究》,报告结合国家新一期地面沉降监测试验场工程布设,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PINN引导的地面沉降试验场建设、科学观测与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地面沉降监测试验场模型。宫辉力教授指出,随着国家地面沉降监测试验场的大规模新建,为实现试验场高精度数值模型与深度学习模型耦合,构建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S, Informed Neural Networks)模型,提供了新途径;在此基础上,为揭示区城地面沉降复杂演化机理,开展量化归因与调控阈值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地理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程钰教授对报告进行点评,宫教授与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细心地对大家的问题进行答疑释惑。本次报告拓展了与会师生的学术视野,加深了对气候变化领域、物理信息神经网络的理解,为师生未来的学习研究多模态遥感提供了有益思路和启示,进一步激发了师生们的学术兴趣与思考。报告人简介:宫辉力,首都师范大学资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UNESCO Chair in Hydroinformatics for Ecohydrology. Global Coordi-nator for UNESCO IHP-VII of the ModelingGroup;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莫斯科心理师范大学名誉博士,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08),首批北京学者,曾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撰稿人:李连刚 张鑫霖审核人:梁开敏

08/14
2024

2024年国际地下水会议在长春召开

来源:中国吉林网

由吉林大学承办的2024年国际地下水会议在长春召开,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地下水相关研究领域的883位专家学者齐聚 “北国春城”,参会人数创历届国际地下水会议中最多的一次,其中高等院校师生参会人数占比超过72%,众多专家学者及行业人士会聚一堂,共话新时代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开幕式上,大会主席、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许天福教授主持会议,吉林大学林君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万力、清华大学李广贺、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周仰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史建波、中国地质调查局李文鹏、首都师范大学宫辉力、南京大学吴吉春、香港大学焦赳赳、中国地质调查局张发旺10位专家为大会做了主旨报告。2024年国际地下水会议设置15个分会场,报告的领域和方向不仅涵盖了传统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研究内容,还结合了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向生态环境和能源资源领域交叉拓展。参会学生和在职人员参会比例相近,体现出年轻化的学术氛围。大会评选了研究生优秀报告奖24名,研究生优秀墙报奖10名,在大会闭幕式举行了颁奖典礼。吉林大学许天福教授做大会总结报告,报告中显示大会包含了97个特邀报告,149个口头报告, 129个研究生论坛报告,27个墙报,展示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大会最后,进行了下届大会申办单位会旗交接仪式,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下水科学系主任张强教授展示申办单位相关情况。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推动我国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为全球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地下水可持续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良策。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殷维图片来源 吉林大学初审: 鞠华军复审: 李超 终审: 张彦梅

11/18
2023

【学术】“第六届全国地面沉降防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来源:上海市地质学会

2023年11月8—11日,“第六届全国地面沉降防治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顺利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来自国内从事地面沉降防治管理、调查监测、教学科研的70余家单位的逾20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主任张阿根、上海市地质学会理事长杨联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质资源管理处主任科员徐俊杰、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王寒梅等率队,及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近20人的上海团组,参加了本届研讨会。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熊自力、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副主任林良俊出席并致辞,对新时期全国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予以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主任张阿根、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小娟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致欢迎词。上海市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自然资源部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寒梅主持开幕式。开幕式后安排了五个大会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安大学地质灾害研究院院长彭建兵教授“水与灾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国际倡议计划(UNESCO LaSII)主席、意大利帕多瓦大学Pietro Teatini教授“Natural land subsidence and long-term evolution of Holocene depositional landforms”,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学会主席、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施斌教授“地面沉降光纤感知与应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周平研究员“全国地面沉降防治工作进展”,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俄罗斯工程院两院外籍院士、首都师范大学地面沉降机理与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宫辉力教授“气候变化—二元水循环—地面沉降—调控方案”。主旨报告会由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院长潘云教授主持。本届研讨会采用平行会议的形式,在两天的学术报告与交流中,共设置了“地面沉降监测技术与应用”“地面沉降成因机理、模拟与预测”“地面沉降风险评估与防治”“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专题”“研究生论坛”“参会海报展出”等7个专场、14个特邀报告、49个交流报告、11个海报,全面展现了近年来地面沉降研究与防治的创新成果,优秀的青年科技人员也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坚骨干。研讨会学术氛围浓郁,互动交流活跃。上海团组共有7人作报告,有3人主持分会场学术交流。上海地调院院长王寒梅作“超大城市韧性发展:地面沉降挑战与应对”,地调院首席专家史玉金作“特大城市地面沉降风险评估与区划”,同济大学王建秀教授作“地下水位分区管控与预警方法研究”,华东师大赵卿副教授作“基于多平台时序InSAR的海岸带地表形变监测与预测”、上海师大晋成名博士生作“上海市地面沉降危险性研究”,另有武汉大学廖明生教授研究团队以上海为重点的综述性报告和专题性成果。本届研讨会还安排了两条地面沉降现场考察线路。一是考察顺义天竺地面沉降监测站、顺义西王路地裂缝监测站、京沈高铁路基建设段和未来科技城避让带;二是考察穿越北京典型沉降区的大运河北京通州段,地面沉降的发展对运河沿线古建筑、水利工程设施等文化遗存造成威胁和损坏。考察线路展示了北京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监测防治的最新进展和保障首都城市安全与历史文化的不懈努力与积极成效。 “第六届全国地面沉降防治学术研讨会”由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主办,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地理学会、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承办,地面沉降机理与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资源安全北京实验室、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所、自然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陕西西安地裂缝与地面沉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海地面沉降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华北平原区地面沉降监测防控创新基地、上海市地质学会、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单位协办。本次会议具有如下鲜明特点:一是研究范围更扩展,由四大片区(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珠三角)拓展到下辽河平原、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等地区;二是考虑成因更综合,由地下水开采为主拓展到地热开采、第三系地层、海平面上升等多因素叠加;三是监测技术更进步,对InSAR、北斗、光纤、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应用探索成果较多。 该全国性系列专业会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4月决定成立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按照“综合、攻关、指导、提高”的职责与定位,组织发起的学术交流平台,已先后于2002年上海、2006年北京、2010年沧州、2014年西安、2018年南京、2023年北京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也与“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形成良性互动,在业内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为持续推进我国地面沉降学术研究和防治管理的深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09/02
2023

“地面沉降机理与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德州地面沉降野外研究基地”在德州揭牌

来源:中国发展网

8月30日,“地面沉降机理与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德州地面沉降野外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德州举行,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宫辉力,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小娟,山东省地矿局党委主题教育第一指导组组长余西顺,山东省地矿局水文二队党委书记、队长吴晓华出席揭牌仪式。揭牌仪式上,宫辉力、吴晓华共同为“地面沉降机理与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德州地面沉降野外研究基地”揭牌。宫辉力指出,此次与山东省地矿局水文二队共同建设“德州地面沉降监测基地”,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区域地面沉降监测、演化与机理防控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推动京津冀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双方表示,下步将切实发挥好研究基地的平台作用,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融合,加大对地面沉降的分布规律、成因机制、发展趋势的研究力度,进一步分析复杂含水层系统地下水与地面沉降演化的特性,为维护城市建设和运营的安全提供地质支撑。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专家教授及博士研究生等12人组成的技术团队还实地考察了山东省地面沉降示范工程、砂岩热储尾水回灌示范工程。

08/30
2023

学术交流丨首都师范大学宫辉力教授应邀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来源:天津城建大学

近日,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宫辉力教授应邀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副校长王中良出席并主持讲座,地质与测绘学院党委书记尚军、院长汪东川,相关专业老师及研究生6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        宫辉力教授以“气候变化-二元水循环-地质灾害-调控阈值”为题,系统介绍了基于遥感大数据、监测网小数据与悟空云平台深度结合的地学综合分析范式的基本思想、涉及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其在气候变化驱动二元水循环与地面沉降耦合演化机理及调控中的应用。        此次讲座系统介绍了综合遥感与水文地质交叉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主题鲜明、逻辑清晰、论述深刻,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有效地激发了教师们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和热情。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氛围非常热烈,参加讲座的教师们结合自己科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畅所欲言,宫辉力教授针对现场教师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解释和回应。        王中良鼓励老师们要增强专业信心,树立学术信仰,主动投身科研主战场,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畏艰难,勇于进取,潜心做大学问,努力育大英才,有力支撑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此次学术交流活动是地测学院为庆祝建校45周年暨更名大学1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今后,地质与测绘学院将继续积极举办高层次学术讲座,邀请高层次科技人才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学术指导,推动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常态化,进一步活跃学院学术氛围,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以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水平建设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宫辉力,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国家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专家组长,UNESCO Chair in Hydroinformatics for Ecohydrology,Global Coordinator for UNESCO IHP-VII of the Modeling Group;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从事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信息水文地质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UNESCO-IHP特殊贡献奖。

05/31
2023

高校GIS教育论坛在北大举行

来源:北京大学遥感所

2023年5月26日上午,高校GIS教育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星光厅召开。北京大学教务部、设备部、计算中心、网信办、标识办、地空学院领导、师生以及京内GIS教育相关高校和企业4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首先进行了易智瑞-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北京大学遥感所李梅副教授主持活动。地空学院副院长刘瑜教授致欢迎词,并代表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易智瑞软件面向全校师生赠送国产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最新版本GeoScenePro软件包不少于3年的使用权,用于学校开展本科、研究生实验教学和教师科学研究,同时双方将在时空大数据分析、新媒体地图以及地理信息应用领域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利用全球最新技术、最新思路、最新理念,引领GIS教育创新。北京大学教务部刘建波副部长、设备部周勇义副部长、计算中心李庭晏副主任、网信办陈晨副主任、标识办王心阳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以及院系领导共同见证了捐赠仪式。随后,易智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蔡晓兵高级副总裁开展了“教育为本,智赢未来”的主题报告。地空学院副院长刘瑜教授致欢迎词签约仪式合影会议从十点开始开展了5个遥感地信教育特邀学术报告。遥感所副所长黄舟副教授主持。来自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五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与地理学人才培养、地学数据共享与数据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报告。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宫辉力教授做了“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科学”精彩学术报告,他提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应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刘慧平教授做了“地理学在GIS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的精彩学术报告,回答了为什么GIS人才培养中地理学如此重要这一基本问题。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李国庆主任介绍了“对地观测数据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郭庆华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遥感地信人才培养”的情况,提出拓展国际视野和加强与产业界联系,以及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性。北京星辰天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蔡志敏分享了“基于分布式存储的融合数据管理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进展”。来自科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和防灾科技学院部分老师受邀参加了会议。未来由地空学院教学实验中心牵头,推进GeoScenePro软件部署工作,并供全校师生开放使用,持续做好相关技术支持服务工作。

08/05
2022

宫辉力教授为本科生作“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讲座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

6月16日下午,宫辉力教授为本科生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本科生成长与防疫思政课主题讲座。讲座以企业微信直播方式进行,全校1200余名学生线上参加。讲座由教务处处长孙士聪主持。宫辉力结合近年讲授的本硕共同课程和研究团队在智能算法、混合云架构(云平台)等方面的成果,以国际化的视野为同学们讲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及其引发的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并以丰富的实例分享了这一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一是要基础与专业并重。他引用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认为通识教育是要把学生的最大潜能激发出来,它和专业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方法而非内容。二是要进行跨学科学习。STEAM跨学科创新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批判思维、信息技术能力等未来社会必备技能和创新能力。三是要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以“无用之用”立足长远,以“工程商用”做场景需求,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环境氛围中让自己快速脱颖而出。四是在具体学习方法上要注意深度学习、竞赛学习和学术写作,以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五是要有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和胸怀,不断提升自己人生的丰富性和可能性。本次讲座是“校长有约:疫情下的为学为师——本科生成长与防疫思政课”系列讲座的第三场,该系列讲座旨在搭建疫情下学生与校长的沟通交流平台,以校长们的人生智慧引领学生成长发展,促进学生增强信念、收获成长、筑梦未来,是学校“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

学习经历

莫斯科心理师范大学  名誉博士

工作经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地理学科评议组  成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地理学科评议组  成员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  委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委员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副会长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副主编
曾任中国地理学会  副理事长
曾任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  副理事长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  副会长


科研项目

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的教学与应用研究

学术任职

首都师范大学资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奖信息

国家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UNESCO-IHP特殊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