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账号
密码
登录
登录
温馨提示
asdjnhadkbnasondoasnlksnm
确定

院士介绍

马 巍

马巍(1963年-),男,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冻土协会中国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理事长、甘肃省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委员、《冰川冻土》杂志编委、《土工基础》杂志编委。主要从事冻土力学及冻土工程研究工作。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国家实用型专利10项。发表科技论文19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EI收录论文40余篇。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

  • 活动动态
  • 个人简介
  • 学术成果
暂无活动

工作经历

国际冻土协会  中国理事
中国力学学会  理事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  理事
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  理事长
甘肃省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甘肃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委员
《冰川冻土》  主编
《土工基础》  主编

工作业绩

"先主要从事冻土力学与工程研究工作。在冻土强度与蠕变、深土冻土力学、冻土细微结构以及冻土区路基稳定性和保护冻土技术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主要贡献有: 1)提出了冻土破坏的抛物型屈服准则、冻土蠕变的的渐进屈服准则,以及冻土的综合变形方程,发展了深部冻土力学的研究; 2)将“电镜-复型”技术应用到冻土蠕变研究,发现蠕变过程主要受控于冰晶基面沿剪切方向定向的粘塑流动,提出了冻土蠕变过程中冰相应力变化的分解模型; 3)提出了冻结竖井中底鼓问题的计算模型及人工冻结深基坑支护中计算冻结墙厚度的“薄板”模型;提出了冻结壁最大变形下移的方程,校正了工程界长期沿用的“最大变形位于井壁上部三分之一处”的片面结论; 4)首次将CT技术应用于冻土细观结构变化研究,发现在冻土变形过程中存在着两个相互对立的现象—结构的强化和弱化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冻土蠕变的破坏机理奠定了基础。 5)提出了实现冷却路基、积极保护多年冻土设计思路的工程措施实施方案,搭建了青藏铁路工程冻土路基筑路技术的试验与示范工程平台,为青藏铁路多年冻土筑路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6)提出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应采用动态设计方法,实现了青藏铁路从静态向动态设计的重要转变,成为青藏铁路工程的新设计理念;提出各种工程措施的设计参数、适用范围及对保护多年冻土的作用; 7)提出了青藏铁路数字路基应实现集冻土预测、工程设计和决策支持为一体的信息化铁路的设想和具体实施方案,为青藏铁路安全运营和维护提供坚实的基础。"


科研项目

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
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学术任职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矿业大学 兼职教授

获奖信息

1999.01   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4.01   甘肃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项
1995.01   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第四届雪冰优秀青年科技奖
1999.01   第五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2001.01   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1.01   中科院兰州分院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2001.01   陇原科教之星称号
2004.01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
2005.01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005.01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01   铁道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2008.01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05.01   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
第五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奖
2006.01   第四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