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账号
密码
登录
登录
温馨提示
asdjnhadkbnasondoasnlksnm
确定

院士介绍

周立伟

周立伟(1932年-),男,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席专家。曾任北京理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科协主席、校基础教育学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北京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主席团成员等职。长期在宽束电子光学、光电子成像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图书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两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等。

  • 活动动态
  • 个人简介
  • 学术成果
04/10
2023

硬核!诸暨一高中,院士来上课!

来源:在诸暨

厉害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竟然给草塔中学学生上了一堂课近日一场关于“成长、成才、成功”的报告会在草塔中学举办诸暨籍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先生为草中师生做了题为《志存高远 · 求深愿达》的报告。成长、成才、成功报告期间,周院士以自身平凡而卓越的经历、经验、成就,深厚的中西科研文化内涵,温和而朴实的表达,受到线上线下听众的热烈欢迎。报告分为成长须立志高远、成才须笃学诚行、成功须恒心毅力、路在足下求深愿达四个部分。周院士首先提出:我为什么上学、读书?我学习目的是什么?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迎接未来新的挑战呢?我为我自己树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他认为:成才须立志高远。一要有自信心,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二要热爱事业,要热爱所从事的专业;三走自己的路,要创造自己的东西;四要排除万难,要有勇于献身的精神。就“成才”而言,须笃学诚,一是为学要努力勤奋,二是为人要诚实笃行。“我所完成的任何科学工作都是通过长期的考虑、忍耐和勤奋得来的。”周院士虽已92岁了,但还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思考新的问题,坐冷板凳、孤独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权威是他科学生活中的常态。就“成功”而言,须恒心毅力。周院士自评“学问不大,但一生不懒惰”。人的聪明程度是相差不多的。所有人的思维与行为,包括处理事务的条件反射。都是基于自身的已知为前提的。经历不同,已知也就不同,也就形成了条件反射的差异。只是聪明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具有恒心和毅力加聪明的人才有可能成功!成功最需要的品格是:坚毅和自律。最后,周院士提了一些具体的建议。“诚重劳轻,求深愿达”,把对事业的忠诚看得越重,身上的辛劳就会感觉很轻。追求得越深,你的愿望一定能达到。并赠予践行的19字格言:(治学之道)志勤识恒法创;(科学研究之道)学问思辨行;(成功的品格)坚毅、自律;(为人的品德)诚信、正直。这场90分钟报告,既是一次严谨的科普报告,是一次励志演讲,更是一堂生动的生涯课!报告结束时,全体师生起立致敬,掌声经久不息。报告结束了,但学生们的热情依然不减,纷纷排队请周院士签名留念。周立伟院士是诸暨人鹤发童颜,归来仍是少年!这次,周立伟院士回到家乡,到草塔中学当了一回讲师,你听说过他的故事吗?一起来了解下他的事迹!周立伟,男,1932年9月生,浙江诸暨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光学和光电子成像专家,宽束成像电子光学理论的创立者。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席专家,为北京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主席团成员。1958年北京工业学院仪器系毕业,1966年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研究生毕业,获苏联数学物理副博士学位。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当选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1996年被授予全国兵器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7年被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天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当选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2022年荣任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长期在宽束成像电子光学、微光夜视成像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科技报告300余篇,学术专著《宽束电子光学》等5部,科普著作有《藏绿斋札记》等6部。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60余人。专著《宽束电子光学》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和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科研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两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等奖励。来源丨中国教育电视台

08/29
2022

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于8月21日至23日在郑举行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于8月21日至23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大会以“感知世界 智创未来”为主题,集聚全球传感器领域优秀的专家学者、龙头企业、国际组织,围绕传感器领域的技术前沿、产业趋势和热点问题进行高端对话,促进传感器产业要素资源融合,进一步助推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建设,更好地推动传感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首个省部共办的世界级产业大会落地郑州  智能传感器作为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基础,是助力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核心。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突破,作为与外界环境交互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信息的主要来源,智能传感器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产业发展迎来巨大的历史机遇,预计到2023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突破3800亿元。  世界传感器大会以智能传感器为主题,自2018年以来,已连续在郑州成功举办三届,对推动我国传感器产业技术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业界和国际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引起了强烈反响、赢得了各方认可,品牌影响力、辐射带动力、产业集聚度、业界关注度持续提升,促进了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生态的构建。 大会促成重要项目签约金额超200亿元,有力促进了政、产、学、研、用、金深度合作,推动了创新要素向国内、向基层、向企业汇聚,对传感器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补齐产业链短板,更好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我国目前基础电子元器件特别是传感器领域唯一省部共办的世界级产业大会。大会以“感知世界 智创未来”为主题,以“立足中原、辐射中国、引领国际”为理念,以“强产业、强合作、强品牌”为目标,以“国际化、智慧化、专业化”为特色,搭建传感器产业的创新合作平台、国际交流平台与成果展示平台,汇聚社会各界力量,为传感器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会一赛一销一榜一展”亮点纷呈  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会期共3天,在以往“一会一展一赛”三大板块基础上,扩展为“一会一赛一销一榜一展”五大板块内容。  “一会”:指2022世界传感器大会主旨报告会及相关分场活动。主旨报告会由部委、省、市,国际电子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协会,全国知名传感器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及院士专家致辞或者发表演讲,发布应用需求,举行项目签约仪式;传感器产业园区圆桌会议和10场分场活动主要交流分享国内外传感器产业发展热点、难点、焦点和产业园区建设经验、建议,其中分场活动主题包括MEMS与智能传感器、可穿戴传感器与智慧医疗、鸿蒙智能传感生态、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传感器与智能网联车等。  “一赛”:指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邀请国内外30余位知名院士、专家、教授组成大赛专家委员会,对全国八大赛区200多个参赛作品进行评审。届时,大会还将举办大赛颁奖典礼及优秀作品展示。  “一销”:指智能传感器产销对接会,将发布河南省传感器优势产品、市场需求清单,推介解决方案,举行产销对接签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一榜”:大会期间将发布国内十大传感器产业园区发展与科创能力排行榜。  “一展”:指由郑州市政府同期举办科技成果展,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2A、2B馆举办,接近12000平米展出面积,以传感器研发创新为核心,以传感器系统集成与应用为切入点,涉及传感器应用、标准发展和相关元器件,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企业同台展示,参展企业覆盖世界500强、智能传感器隐形冠军等。  大会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庄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欧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李长明,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沈卫明,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孙立宁,俄罗斯工程院院士陈广学线下出席此次大会。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北京江森自控有限公司、明電舎(鄭州)電気工程有限公司、亚马逊云科技、华为、百度、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正泰集团浙江正泰中自控制工程有限公司、汉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机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传感器上下游企业负责人线下出席本次大会。初步达成产销对接项目60余项,征集市场需求超20亿元。45个项目达成签约意向。  郑州传感器核心及关联产业规模达300亿元  作为大会“东道主”,近年来,郑州市加速推动大会与产业融合发展,以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世界传感器大会为依托,培育了一批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产品应用广泛的企业,智能传感器产业呈现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发展后劲更加有力,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的“一持续两更加”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三届世界传感器大会后,郑州智能传感器产业呈现加速集聚态势,培育了以汉威科技为代表的国内龙头企业,集聚了光力科技、新天科技、中电科信息、日立信、安然测控、思维自动化、辉煌科技等一大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了涵盖气体、气象、农业、电力电网、环境监测、轨道交通等多门类传感器产业链,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工业应用、智能家居、农业气象、医疗卫生、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  2021年全市传感器核心及关联产业规模约300亿元,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6000家。其中:郑州高新区聚集传感器相关企业3011家,拥有4家智能传感器上市企业,产业规模已由50亿元壮大至150亿元,年均增长45%。在2020传感器十大园区排名中,郑州高新区位列第五,中部第一。  发展后劲更加有力。引龙头:三届传感器大会累计签约项目35个,协议总金额合计超过275.78亿元,涉及中国电子、卡斯柯信号、紫光股份、哈工大机器人、深圳昊博、罗克韦尔、上海松柏传感技术等业界龙头企业,涵盖气体传感、压力传感、位移传感、激光传感等领域,一些专业化企业也不断向郑州集中。  育中小:近年来,郑州市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791家,现有专精特新企业中有600余家与传感器产业相关,占全市35%,产业发展后劲充足,为智能传感器产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拓空间:建设传感谷启动区,总投资60亿元,占地约337亩,由国际著名设计公司担纲总体规划,引入美国、香港、深圳等先进园区规划理念,打造智能传感谷发展先行区、郑州智能传感器产业引领区、创新科技转化发布示范区、智能传感物联应用共享体验区。计划2023年建设完成,拟入住传感器相关企业约1000家,就业人数3万人,年收入200亿元。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以召开世界传感器大会为契机,郑州市在产业政策、资金、人才、机制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全力推进传感器产业做大做强。  构建系统化政策体系。印发了《郑州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郑州高新区产业高质量若干政策》,在智能传感器企业做大做强、项目建设、智能制造、开拓市场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近三年奖补企业资金近8亿元。  建立产业链协同机制。制定了《郑州市智能传感器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方案》,出台了《郑州市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高新区为核心形成“一核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精准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推动大中小企业、内外贸配套协作各环节协同发展,全市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品牌影响力不断溢出。大会为参会嘉宾搭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流平台,结合当前全球传感器领域发展的热点问题,精心设计了嘉宾主旨演讲、平行论坛、闭门会议、项目签约等重要活动,得到参会嘉宾的一致认可,大会交流期间提出的很多观点、建议都已经转化或者正在转化为传感器领域进一步创新发展的举措,“郑州看传感,传感看郑州” 的品牌效应已逐步显现。

08/04
2022

科学家周立伟致信青少年:愿对品德的养成胜过学习成绩,对知识的渴望超过获得财富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人物简介: 周立伟,浙江诸暨人,1932年9月生。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光学和光电子成像专家,宽束电子光学学派的创立者。1966年在列宁格勒电工学院获苏联数学物理副博士学位。发表科学论文、科技报告、科普报告近300篇,学术专著与科普著作多部,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50余人。科研成果荣获多项国家和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6年被授予全国兵器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当选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我是周立伟,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年90岁了。《人民教育》杂志要我给青少年谈谈成长经历和体会,我感到十分荣幸。童年的种子:爱国,诚实,善良首先,我要向小朋友谈,我的小学阶段(1938—1944)的学习,知识很不系统,我的学识远远不及现今的儿童们。那是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攻占了上海,小学的学习时断时续。小学老师们所教和所思主要是如何保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孩子们永远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我家住在上海市东郊杨树浦临青路同德堂药店二楼的后楼,所在的里弄叫培正里,里面有一座小学,叫培正小学。我在那里上学,小时候我喜欢读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我从住家二楼前楼的窗口可以看到马路的对面,日本兵守候着码头的进出口,对货物和行人进行检查。我每天可以见到日本兵用刺刀刺向货物,用枪柄殴打中国工人,中国人在岗亭旁被罚跪着,有的还举着双手。这样的场景对我刺激颇深,我从小时候起就尝到身为亡国奴的滋味,永远忘不了日本侵略者的劣行和暴行。当时的小学老师教我们唱《满江红》《苏武牧羊》《毕业歌》等歌曲,朗读岳飞、文天祥、陆游等的诗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讲述文天祥誓死不降、史可法舍身抗清、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潜移默化教导我们是中国人,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尤其是鉴湖女侠秋瑾女士为推翻满清,建立民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故事,使我对秋瑾女侠景仰敬慕不已。在我们小小年纪的心田中埋下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不做卖国贼的种子。我从小时候起,就懂得爱与恨。我和同学们都会唱《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母亲不识字,父亲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但他们爱憎分明,一直教导我,长大后无论如何不要给日本鬼子做事,当“汉奸”和“卖国贼”是最可耻的。虽然我是小孩子,但做人要有气节深深根植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我长大后,才理解教育我的小学老师们,知道了作为一个教师身上的责任:教师不仅应是科学知识和民族文化的传授者,更应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者。那时,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进行奴化教育,在课程安排中要中国小学生都学习日语。出于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我和绝大多数中国孩子,日语一点也学不进去,反而学会了不少骂人的日本口语,在同学之间相互开玩笑。直到现在,我还是不会说日语。现在回想起来,我热爱祖国的情怀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当时上海处在日伪统治下,身处亡国奴的境地,自然而然养成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的情怀。我一生不愿踏上日本的土地,是小时候立下的誓愿。我从小时候起,非常崇拜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秋瑾等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为他们的英勇牺牲痛惜不已;也特别敬慕荆轲、豫让、程婴等舍生取义的义士侠客。我常为他们英勇就义、舍身成仁的事迹激动不已。我希望自己长大后也像他们那样,侠肝义胆,有情有义,忠诚报国,青史留名。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觉得一个人若出卖朋友、背叛祖国是最可耻的行为,深深地埋下了凡事义当先,绝不背信弃义、绝不出卖朋友的种子。我年幼时,住的上海街道里弄都是平民老百姓。那时,根本没有电视、录像等娱乐,人们通常喜爱的就是打麻将、推牌九、玩纸牌等,输赢很小,特别热闹。我小小年纪,特别喜欢看人家打牌,很快就精通了。只要里弄邻居或家中一打牌,我就没有心思读书了。赶我也赶不走,而且指手画脚,指点人家。我的母亲看在眼里,心里特别着急:儿子这样爱玩,怎么劝也不听,长大后一定是个赌鬼,怎么办?有一天,妈妈把我带到市中心她的女友(我称呼她为祝家姆妈)家。她家也在打麻将,可是距离麻将桌很近的床上坐着一位男青年,他聚精会神在读书,一点也没有受影响。这位青年,我称他为祝慕高大哥,比我大10岁,他那时在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学习。妈妈要我向他学习,用功读书,将来做一个有出息的人。我当时就答应妈妈今后再也不看人家打牌了,也不和小朋友玩牌了(除非是春节初一到初三开禁的日子)。我真的做到了,好好学习,以慕高大哥为榜样。我觉得,现在的网络游戏好玩的东西太多了,太影响孩子的学习了,家长应该好好劝导孩子们,把精力和智慧用到学习上。1944年夏,我小学毕业了。少年的我,家中贫穷,我没有志向,也没有梦想,但我已知道爱和恨。我喜欢学习,一直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格言鞭策自己。只有努力奋斗,才能摆脱贫穷,才有光明的前途。从小时候起,父母亲就教导我为人一定要诚实,若有错误就老老实实承认,并坚决改正,养成我无论何时绝不说谎的习惯。因为从小不说谎,错了就改,不推诿他人,不逃避责任,长大后就会“自律”,对自己严格要求。我父母亲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很注意、很严格的。告诉我们姐弟的都是一些传统的做人道理和常识,如尊重长辈和老师,帮助他人;不偷不摸,无论多穷,穷要有志气,绝不拿人家的东西;不说谎话,老老实实做人;不接受人家的馈赠,除非得到父母的许可;学习要勤奋,做人要诚实,兄弟姐妹要相亲相爱;答应人家的事,一定要努力去做;看到人家有难时,要尽力帮助;要珍惜粮食,吃饭时连一颗饭粒也不能留下;等等。特别是,父亲屡屡告诉我和弟弟要自立自强,要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去做,不要麻烦人家;自己能帮人的事,一定尽心尽力去帮。父亲给我最深刻的教导是:为人要讲诚信,绝不为了一己私利背信弃义、忘恩负义。受恩定要报,绝不能忘掉,要报答人家;施恩不图报,要快快忘掉,不能念念不忘。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设法解决,尽可能不要麻烦人家。当自己帮助人后,就应该立刻把这件事忘掉,绝不喋喋不休,甚至有意无意暗示人家,我帮了你这么多忙,你要回报我;做了好事,不要洋洋得意,到处宣扬,夸耀自己。父亲觉得做好事、做好人是天经地义的事。虽然是身处旧社会,但国破山河在,我受到的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很好的,使我有一个诚实善良的品行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心怀。因此,我对我国青少年第一个期望是,从少年时代起,立志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心地光明的人,助人为乐的人。这也是我从小时候立下的誓愿,我经常以此考问自己,反省自己。奋斗的青年:把青春贡献给人民其次,我认为,为人处世仅仅是诚实善良,是不够的。人,必须有自立的能力,生存的能力,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1951年我19岁,在上海公私合营华通电机厂任助理技术员,我所管理的电表车间有一个绕线组,专门制作各种电表(电压表、电流表、电度表等)上的线圈,其中绝大部分是旋转对称的圆柱线圈,可用绕线机绕。那时绕圆柱线圈并没有全自动化,还是要靠人工摇动绕线机的手轮绕线,但毕竟劳动强度不大,效率也比较高。可是,还有一些是扁平的单层线圈,用在110伏电压表的电阻片上,没法用绕线机绕,工人们便用手工慢慢地一圈一圈绕。因为没有机器辅助,全靠手工,效率很低,15分钟才能绕一只。绕线组每天要5个女工绕线,才能供得上装配组的需要。更困难的是,因为要求漆包线排列紧密均匀,女工们必须时时刻刻观察所排列的漆包线的密集度,一刻也不能放松,劳动强度很大,视力也受到伤害。那时,我的同情心来了,心想,能否制作一个绕扁平线圈的绕线车,不仅是提高效率,更主要是使工人们的眼睛免受伤害。当时,车间主任王传燮师傅告诉我,在现有的绕线车上进行扁平线圈绕线的尝试都失败了,因为无法使很细的漆包线一根一根紧密排列在一起。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螺杆进动的原理呢?因为,转动螺杆使连接在螺杆上的物体前进或后退的运动是机构学中最简单的原理。这就是说,利用螺杆的转动,把漆包线靠在螺杆的螺纹的牙上,螺杆转动时漆包线就随之进动,线就紧密排列起来了。至于漆包线排列均匀紧密的问题,只要选择适当的螺距和螺杆转动的速度就可以解决了。我相信利用螺杆进动排线的原理是可行的。这个创意得到了技术科的吴履梯先生、陈康德工程师和传燮师傅的支持,他们鼓励我进行试验。于是,我便尝试画扁平线圈绕线车的总装图。总的说来,装卸扁平线圈电阻片夹具以及绕线车底座的设计和制作并不十分困难,难的是选择什么样的螺杆能使靠在上面的漆包线进动,排列紧密。设计完毕后,我便到各个车间找材料,请工人师傅帮忙给我额外加工。等到零件制作加工完成后,我便把绕线车的架子在底座上搭好,两端装上装卸夹具,并把螺杆与手轮以及搭配的齿轮等连上。我请绕线组组长乐生章师傅和我一起做试验。真想不到第一次做试验,就基本上成功了,说明我设计的绕线车其原理和构想是可行的。后来,我根据提出的意见对扁平线圈绕线车进行了改进,又做了两次试验,都非常顺利。这样,我研制的扁平线圈绕线车很快就定型了,并推广到生产线上。试验表明,用新的绕线车绕一个扁平线圈,时间只需2分钟,这就是说,生产效率提高了7.5倍。原先要5个人绕线,现在只要1个人就足够了,而且质量比手工要好。更高兴的是,螺杆排线整齐美观,工人的眼睛不受伤害了,还解决了手工排线时松时密排列不均匀的问题。1952年6月18日,《劳动报》报道了我在上海公私合营华通电机厂技术革新时发明扁平线圈绕线车提高了工效7.5倍的事迹。那时我不到20岁。当扁平线圈绕线车研究成功后,大家都觉得采用螺杆排线的创意很巧妙,构思很聪明,所研制的扁平线圈绕线车简单实用,众口称赞螺杆进动的创意,认为这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案。后来我知道,在这个发明中,我采用了一种称为“简单类比”的方法。当螺母套在螺杆上,若转动螺杆,螺母便会左右移动,这是机构学中最简单的原理。实际上,我在车间每天见到的车床,利用螺杆的进动,车刀切削零件,这是在做减法;同样,扁平线圈绕线车,也是利用螺杆的进动,将漆包线绕到线圈支架上,这是在做加法。这是一种简单的类比,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用在不同的地方罢了。道理一拆穿,大家都明白了,原来是这样简单。创新,就是别人想不到的地方或者没有想到的地方,也许是最普通的地方,但你想到了,你提出来了,你实现了,因而你成功了。因此,创新并不神秘,也不一定复杂,有时就这么简单,关键在于是否专注和锲而不舍地努力。那是我青少年时代对创造发明的尝试,后来我的学识长进了,在成像电子光学的科学研究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被国际上认为“创建了一个科学学派”。1999年和2000年,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因此,我对我国青少年的第二个期望是,立志做一个奋发有为的人,努力奉献的人,自立自强的人,努力把自己的学识贡献给国家和社会。无愧的人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再次,我认为,要使自己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从小时候起,养成热爱学习、努力奋斗的习惯;培养“坚毅”“自律”的品格。坚毅,是为人处世内在的力量,无论是做学问、或是创事业,若没有坚持学习和奋斗的毅力,以及把事情干到底的决心,则一事无成。自律是对自己处处严格要求:清廉自守,不欺暗室,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我时刻以此18个字要求自己,反省自己。我从小时候起,就明白一个道理“知识就是力量”,没有知识,何来智慧和能力,也缺乏前进的动力。“智慧就像水的样子,藏在地下时它是天性,而要开凿它,让它流出来,就得靠后天的学习了。”我是一个中等智质的人,不十分聪明,但我知道自己要努力学习,做一个要求严格、坚毅自律的人。我一生努力学习,对自己严格要求。记得我20世纪60年代初在苏联留学期间,在列宁格勒谢德林图书馆第一次做文献摘录的时候,在笔记本的封面上用俄文写下了这样几个单字:Воля + Терпение + Метод = Успех,即志气+耐心+方法=成功!这是我进行科学研究的座右铭,勉励自己努力学习,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困难。回顾60年前在苏联列宁格勒留学期间对于成像电子光学科学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无数感慨涌上心头。如果我在那时对科学研究不是那么义无反顾,对困难有畏惧之心,也可以寻找种种借口和理由,冠冕堂皇地退下来。但当时我并没有想得很多,我想还是要拼搏一下,“人生难得几回搏!”对呀!不管成败,总要对得起父老乡亲啊!我在列宁格勒谢德林图书馆苦苦研究的日日夜夜,累了打个瞌睡,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对每一个问题的探索,我做了大量读书笔记和文献卡片,不知涂抹了多少张草稿纸,才得到问题的答案。没有一个人知道我的辛苦和艰难,只有我自己。许多人认为我那段时间实在太辛苦了,太孤独了,也太艰难了。但我喜欢探索未知,我感觉苦累中也有快乐,虽然有时十分想念自己的亲人,然而一旦在科学探索上有所发现时,我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因此,我对我国青少年第三个期望是,从青少年时代起,立志做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努力奉献的人、坚毅自律的人,未来为国家和社会作创造性贡献。愿我国青少年,对品德的养成胜过学习成绩,对知识的渴望超过获得财富,对美和真理的追求永不放弃。做一个诚实善良、奋发有为、坚毅自律的人,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这是我勉励自己永远前进的诺言,也是我对我国青少年的期望。(周立伟)《人民教育》2022年第10期,原题为《做一个诚实善良、奋发有为、坚毅自律的人——致全国的青少年》作者:周立伟

学习经历

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天大学  名誉博士

工作经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  成员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  成员
中国光学学会  副理事长
北京光学学会  名誉理事长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主席团  成员

工作业绩

长期在宽束电子光学、光电子成像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20世纪60年代初,周立伟选定静电聚焦同心球系统的电子光学作为研究宽束电子光学突破口和切入点,由此弄清了大物面、宽电子束聚焦成像的特点和问题,如宽电子束聚焦近轴条件、电子光学横向像差定义以及透过二级近轴横向像差建立一级横向像差与三级横向像差之间的联系,等等。由这一研究出发,周立伟解决了电磁聚焦同心球系统电子光学、移像系统电子光学、倾斜型系统电子光学以及宽电子束聚焦普遍理论等一系列问题。 20世纪70年代起,周立伟参与中国夜视技术的规划论证工作,如参与制定了中国夜视技术发展的十年规划,多次率队赴英、荷、美等国考察像增强器和夜视技术。为了加速中国夜视技术的发展,在引进一代管技术,改进二代薄片管性能,发展中国第三代微光夜视与热成像技术,研究蓝延伸与红延伸光阴极以及电子轰击CCD像管上,他向有关方面提出报告和建议,并参与“七五”以来中国夜视技术一系列规划的制定工作。 20世纪80年代起,周立伟与西门纪业、艾克聪合作,提出了电磁复合聚焦阴极透镜像差理论;与倪国强合作,解决了成像系统电子光学传递函数问题;与金伟其合作,进一步研究了宽电子束聚焦像差理论;在研究中,周立伟提出用张量分析的方法研究旋转运动曲线坐标系下的电子运动,从而在更普遍的基础上建立了曲轴宽电子束聚焦与成像的新理论体系;与方二伦合作研究用微机计算设计像增强器电子光学系统,编制了较为完善的像管电子光学设计软件包。 20世纪90年代,周立伟与方二伦、张智铨合作研究用多重网格法加速场的迭代计算,并进行系统优化,研制成功了ODESI-V像管电子光学系统优化设计软件包。 "


科研项目

静电聚焦同心球系统的电子光学
参与中国夜视技术的规划论证工作,如参与制定了中国夜视技术发展的十年规划,多次率队赴英、荷、美等国考察像增强器和夜视技术
与西门纪业、艾克聪合作,提出了电磁复合聚焦阴极透镜像差理论;与倪国强合作,解决了成像系统电子光学传递函数问题;与金伟其合作,进一步研究了宽电子束聚焦像差理论
研制成功了ODESI-V像管电子光学系统优化设计软件包

学术任职

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席专家
北京理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 主任、校科协主席
校基础教育学院 名誉院长

获奖信息

1996.01   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6.01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995.01   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
1994.01   中国图书奖
1991.01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80.01   兵器工业部技术改进成果奖(二等奖)
1978.01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4.01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992.01   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
1996.01   全国兵器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
1997.01   北京理工大学师德标兵
1999.01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2000.01   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1.01   北京市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2006.01   上海理工大学杰出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