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30509114646.png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周应梅 “创新则盛,守旧必衰。”在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人社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看来,这是世界经济的定律,也是数字经济的成功实践。正因为此,杨志明于4月7日现身在山东青岛的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现场。

由博览会转身而来,4月6日到9日,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此次发展大会,我们可以称之为数字、文化、技术、应用的一次创新大会。”杨志明说。

欧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作为大会对话环节主持人,则动情地回忆起他与青岛的过往,“我有一个特殊的情结,2005年,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还是黄岛,我那时被黄岛开发区聘为开发区的开发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到现在也快二十年了。”

“从薛家岛、凤凰岛、黄岛,到今天的国家级新区,这期间大家经历了很多,也看到了这里的飞速发展。”熊澄宇说,“更重要的是,大家看到了它在今天的高新技术、数字技术平台下的发展。”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青岛市生产总值1.49万亿元,青岛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48.1亿元。

数字+文化,带来了什么

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产业业态,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李伟在大会现场表示,他担任顾问的一家杭州公司现在最大的客服是数字人,将数字人用作外语教学。这个数字人可以教20多种外语,上线后解决了很多人练习口语的问题,短短一个月用户超过20多万。

在此次发展大会上,国内十多个头部数字人亮相,包括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共同打造的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形象“伽瑶”、以“国风”“武侠风”串联的七彩虹首位数字人员工阿七、首个故事型数字人IP维秘秘、虚拟男主播许安一等。

无独有偶,杨志明在大会发言中也提及,劳动力需求正在由数量型向数字质量型转变,中国的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高能技工人才6000万人。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业态,2019年至2022年发布了74个新职业,其中数字化、智能化紧密关联的占到60%左右。

腾讯公司副总裁刘勇表示,腾讯与全球数百家文化、文博机构建立了深度的合作,打造了数字故宫、云游敦煌、全球国宝数字博物馆等经典案例。从效果来看,刘勇称,新冠疫情期间,腾讯和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互联网+中华文化展,打造了沉浸式的交互创新模式。展出50天,在限量的情况下,有将近5万人参观,全国传播突破200万亿。

人们对文化数字化的迫切需求,浪潮集团副总裁、浪潮智能终端公司董事长孙业志分享了一次亲身经历——2020年暑假,他带孩子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现场,因需要提前一周预约,最终没能进馆。孙业志当时就想,未来有没有一种新的方式,不用去现场或者用更简单的方式,就可以看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内容。

孙业志认为,数字化将带来更多新的体验,未来可能在全国的每个区县都搭建一个数字化场馆,就像今天的电影院一样,“标准的载体、标准的屏幕,但是内容是个性化的,这个月看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内容,下个月可能是故宫博物院的内容。它将全国各地博大精深的文化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展示出来。现在已经有的元宇宙、数字人,都是在需求的基础上倒逼出的应用,未来可能产生更大的变化。”

“数字+文化有非常广泛的想象空间,几乎渗透到生活消费的每个地方。”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院长张伟民认为,拿近期讨论很多的ChatGPT为例,超大算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出来之后,将带来无数的应用,甚至改变很多行业的运行方式,改变一批人的命运,很多职业也会被改变。张伟民称,从教育角度来看,他也希望学生能够有更强的创意、更强的创新能力,来创造、发现更多的应用。

“假如大家发挥想象力,就可以意识到,AI大模型带来的巨大改革。它可以为整个社会的很多业态、消费、体验带来新的大的基建,很多应用可以嫁接在上面。”张伟民说。

数字化的未来,需要强大算力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袁谊生表示,现代文化、数字化转型进入了新时代,文化资源交换模型、文化资源分配模式都发生了变化。例如,浪潮会把文化资源汇聚到一个中心里,内容生产方式已经不是简单的数字化,原来可能是把纸面图书变成数字图书,现在需要用AR等技术,用更好的方式展现出来。袁谊生称要实现,这样的数字化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算力。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紫东太初大模型中心常务副主任、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金桥看到,山东这几年对人工智能的投入非常大,济南很早就建了超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机济南中心)和智算中心(济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青岛此前也建立了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王金桥认为,大模型的到来,会带动整个山东经济的发展。而青岛人工智能智算中心将更多赋能整个数字经济,包括企业的升级转型、企业的数据存储,以及吸引更多人工智能相关的人才来青岛发展。

“2012-2022年我们认为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专用智能的十年,每个模型只做一个任务。而从2022年底,也就是2023年到未来的十年,我们认为是中国包括世界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阶段。”王金桥说。

王金桥进一步阐述称,去年的ChatGPT掀开了整个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序幕,整个人工智能从专用迈向了通用,它能够从40多个任务当中,拓展出更多未知的任务。它更像人类一样,能够做数学、做逻辑推理,能够解决各种各样的推理问题。这代表着人工智能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它也给产业带来了很多的挑战,比如需要大的算力和非常多的数据,以及算法工程师。”

王金桥认为,现在人工智能的研发,跟原来作坊式的研发产生了很大的区别,原来两个算法工程师可以做OCR模型,现在需要训练模型,一千亿参数才能涌现。一千亿参数训练基本上需要几百台GPU,训练一次成本在一千万元以上,未来还需要协同各种各样的国产化计算资源。

王金桥表示,科技要发展投入和人才必不可少,现在人工智能人才非常少,2017年国内才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原来人工智能只是一个二级学科,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加大人才的吸引力。以青岛为例,应该引入更多智能制造、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人才,加大懂科技又懂人工智能的交叉人才吸引力。另外,王金桥认为,政府方面可开放更多场景、数据,这可以让企业快速转型升级。

产业带是吸引力,标准是保障

大会现场,影眸科技带来了世界唯二、亚洲唯一的微米级面部扫描系统“穹顶光场”,该技术能够以超高速度和精度动态扫描面部材质、捕捉表情变化的肌肉运动,最后生成16K精度的数字人。影眸科技员工原帅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穹顶光场成本达几百万元,影眸科技与青岛本地企业东方影都在联合运营。

青岛拥有著名影视制作基地东方影都,《流浪地球2》《万里归途》等电影都是在这里制作完成。目前东方影都已有700余家影视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青岛接下来将对影视产业有多项扶持,本次大会发布了《青岛影视基地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对来青岛影视基地摄制的项目,市、区两级叠加最高可补贴1000万元。奖励“青岛出品”项目,对优秀的获奖作品给予最高1400万元奖励;对院线电影和电视剧根据播映成绩给予最高1700万元奖励;对网络电影、网络剧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除影视产业外,旅游也是青岛的一大文化产业。2022年青岛市生产总值1.49万亿元,青岛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48.1亿元,在全省位居首位。

青岛还是重要港口城市,跨境电商也是这次大会吸引展商的一个主题。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云、eBay、甲骨文、敦煌网等企业参与了展会。

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云、敦煌网等多家展商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他们都非常关注青岛的假发产业链。

敦煌网大客户招商经理郝景生对记者表示,参加此次展会是希望获得与青岛当地产业带商家深度沟通的机会,青岛在假发、眼睫毛、美妆工具等领域有产业链优势,尤其是青岛的假发产业在全世界都是有标志性的。“外国人有很多个性需求,比如脏辫,青岛的假发产业产品线比较多,外贸商家大部分都从青岛进货。”郝景生称,2020年到现在,敦煌网假发销售额每年保持双位数增长。

4月7日,文化数字化暨数字版权产业论坛也同步召开。作为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板块之一,此次论坛旨在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版权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论坛上,7项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系列标准发布。本次发布的标准涉及文化数字内容的分类及文化体验装备及技术等方面,规范了文化大数据相关行业术语、技术、流程和服务,将对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助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要求,在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传输存储及数据治理等环节,制定文化数据安全标准,强化中华文化数据库数据入库标准,加快文化数字化建设标准研究制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联合相关单位,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组,自2020年起,持续开展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系列团体标准编制工作,截至目前已发布25项标准。

本次大会在青岛世界博览城设了六大展馆,有数字文化山东馆、文化产业数字化馆、科技文化旅游融合馆、数字文化对外贸易馆、数字影视暨网络视听馆、国家文化大数据馆。展馆4月6日到4月9日向观众开放。国内外五百多家企业、机构参与了这次大会,展品万余种,展出内容覆盖数字文化领域全产业链。